金九银十,投资客继续疯狂抢房
(2017-09-11 07:37:56)去年九三零到现在,调控一年了,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房价不但没有跌,反而继续上涨。这真是颇为尴尬。
那么2017年秋天的青岛楼市是否如这初秋的天气一样热呢?
原来的刚需之地,李沧和四方,高层在摇摇晃晃中奔向三万。比如绿城西子公寓一个小套二,都叫价到了26000,还是真敢要。二手房为啥不活跃了,刚需哪能买得起呢?
当然这种上涨在调控压力之下,幅度较小,但是因为基数较高,还是让人高不可攀。
这还是二季度二手房成交大幅度 下滑的基础上的一个价格,如果不是如此 ,估计到三万就没啥悬念了。
一手房只有众多人口眼巴巴的青铁华润城,保利天汇,海尔云谷等几个盘,投资者改善者汹涌,但房子就这么点,所以找关系走后门者,遍地都是,就这,你也未必买上房。
中海的环宇天下,只能两万出头开盘,性价比显得很高,于是被抢光,万科未来自然也不能高了,这样的调控价成为四方价格的稳定器,问题是,这寥寥几个盘卖完了咋办?
最为滑稽的现象是,几乎每个公司和项目都在煞有介事的严重声明,价格以售楼处为准,概不接受渠道的炒作。
那个立交桥旁工业园改造的在网上的炒作价格一度到了28000,这是公司大了管不住内部导致的?但是作为新房,28000的价格确实有点高了。新都心边缘,既然政府给了中海22000,那么相信给保利也不可能太贵了,这个盘又能高到哪里去?即便楼盘火热。
当然,因为主要靠行政命令压住新房价格,所以,投资者们还是应该感谢有关部门,毕竟不管的话,一平米又得多掏好几千。
郊区也没降温,很多人卖不起市区,或者被限购,于是冲向了自己根本不熟悉甚至从来没去过的郊区,把资金砸上了。其实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在做决定的那一刻 ,已经掉进了陷阱。这些陷阱,我在分答和微博问答说了无数遍,在其他文章也阐述了无数遍,但是整体上没多大用,随着楼市的疯狂,购买的盲目性继续扩展中。
根子上还得从货币和 土地两个方面说。
货币虽然有点收紧,但M2还是突破了160万亿,钱这么多,不让出国,投资别的没啥赚头,在大多数人都不看空房价的情况下,仅凭惯性投资者的需求,就足以支撑楼市。何况经过一年半的疯狂,楼市库存基本消化殆尽,新供应尚未出来,房价哪能调整?
土地方面就更堪忧了,好几个南方城市的半年卖地收入已经 超过500亿,比如南京,一天卖地就超过500亿,这样的城市还有点希望,毕竟地多么.而青岛才卖了多少地?尤其是市区,几乎无地可卖,没有供应,谈何房价调整?
其实领导们尤其是一把手心里都清楚,自己手里的其他资源并不值钱,所谓 招商引资,所谓大项目,所谓大企业,真实的含金量其实很小,比如说海边种稻子,且不说产量如何,就是真丰收了,又有多少产值,别说海水稻,就是良田稻,又能有多少产值?倒不是否定88岁的袁院士的辛劳,而是说在当下,很多人拿这个做文章,就是一种秀,真实的经济效益,只怕没人关注。
真正值钱的,其实就是手里的几块地,确切的说,是住宅地,因为商业早已过剩,工业也不好干,比如青岛搞了一堆动漫产业园,何曾出过一个比较知名的动漫企业?
所以,只有把这些住宅地的出让仅仅抓在手里,给饥不择食的开发商设置众多条件,做到既不出太高价的地王,又有大的溢价,还能顺带把商业甚至产业引进来,这基本上是各个区的头头脑脑们天天考虑的问题了。所以,比如李村的地价,除了定向的,只怕不会再低于10000了,万科等这次是捡了个便宜,以后只怕没有这样的便宜捡了。
本来金融的收紧和银行的去杠杆会对楼市形成巨大的压迫作用,但是因为土地更加收紧,导致对应的供应大大减少,便将这种压力卸掉了,具体反映到市场上,就是那句著名的话:全款的往里走,按揭的不要堵在门口,公积金的把小黄车挪走。
很多楼盘惜售之下,全款的客户就可以把房源卖光。极端的例子,杭州的武林一号,3000多万一套,37亿,几乎全款,半天就卖没了。
地王依然在一二线城市到处产生,在三四线城市选择性诞生,这样的局面,自然让楼市难以降温。
金融的收紧也是有作用的,安徽最大的本地企业,文一集团的资金链紧张传闻也不是空穴来风。但是,实际上是有惊无险,因为它只要把地卖一卖,危险就没那么大了。
调控一年后,整体上的中国楼市还处于横盘期,青岛更是如此,市区根本看不到苗头,郊区的调整,今年也没戏。
还有人说不是租赁时代来了么,不是集体用地小产权房租赁也放开了么。这当然不错,问题是,远水不解近渴呀。
一切等开完会后,明年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