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后 ,旭辉来青岛了
(2017-09-04 06:57:53)2006年,银盛泰在城阳中心区域拿下优质地块,引入中国头号地产商万科合作。这应该算是青岛楼市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因为这是本地企业被迅速边缘化的开始。万科就此借助魅力之城项目进入青岛,三年后,成为青岛楼市老大,至今已经连续登顶八年了,银盛泰本身也因为在合作中学习万科而成为青岛本土地产企业中的极少数佼佼者,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十一年后,历史仿佛又演了一遍,银盛泰在城阳中心区域再一次拿下优质地块,引入中国十六强地产商旭辉合作,旭辉由此进入青岛。三年后,他们会在大鳄云集的青岛楼市冲到什么位置?前十还是前五?这是一个很大的悬念。
万科和旭辉,这两家被同一个合作伙伴选择,又在同一个区域落脚的企业,十一年后的历史轮回,是一个必然还是偶然?且让我们细细道来。
经过近距离的观察和沟通,并翻阅了很多资料,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旭辉是闽系地产企业中一个短板最少的企业。
去年就写文章说过,闽系企业是中国地产最大的黑马群体,几年来异军突起,增长扩张速度极快,尤其以横扫全国土地市场著称。目前已经隐隐与最大的粤系地产企业群有分庭抗礼之势。
而闽系企业的领头羊就是旭辉,最近的销售排行榜,旭辉超过老牌企业世茂,占据百强排名第十六,到年底,如无悬念,将是第一家进入千亿的闽系企业。和世茂一样,旭辉的老板林氏三兄弟是福建人,起家也在福建,但很早就认识到了八闽的区域局限性,和大多数闽系企业这几年才搬家不同,林氏兄弟眼光超前,2000年就将企业搬迁到上海。
所以,虽然归于闽系之列,旭辉更像个上海企业,起点很高,十几年来在上海做了三十几个项目,而只在福建做了五个项目。
和闽系大多数企业一样,旭辉只是扩张的有点晚,但由于十几年来在大上海做足了 基本功,因此扩张很快的同时还还稳健,以长三角作为延伸,苏杭二州为重点,并不像其他福建企业那样激进。旭辉老板林中,厦门大学毕业,以精通市场在业界闻名,经常在全国性论坛发表演讲,观点犀利明确,理论和实践都很丰富。
旭辉扩张过程中也拿过一些价格不是很突出的地王,但非常有节制,显然与林老板的理性有关。在企业管控、产品质量、城市布局、品牌营造、企业文化、多元扩展等几个重要方面都做很齐整,没有大的短板。如果你对中国的地产巨头们有实际了解,就知道这非常不容易。
要讲真正地产企业的几个重要方面没有太大的短板,也就万科了。其他家真是都有明显的短板,尤其是扩张到北方之后。
比如就以进入青岛的巨头们的产品为例,没有出质量问题,口碑还比较好的,也就绿城和华润了。绿城产品虽好,但企业管控就不好说了,多次被收购。华润七年一个项目,扩展速度之慢,也是一大短板。
旭辉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善于合作,地产前十强里有一半都是合作伙伴,无论是 央企、民企、巨头 还是地方中小企业 ,都合作的很好。这是很不容易的,要有自己突出的优势,人家才能看重你;要靠良好口碑的,人家才能信任你;要协调能力很强的,人家才能继续合作。这是旭辉快速扩张的一个重要基础。
地产界有个说法,苏州是旭辉的苏州。因为去年该城市公司销售115亿,超过整个集团的五分之一 ,力压万科中海等大鳄,以绝对优势成为第一。
我们参观了高新区独墅湖畔的铂悦犀湖和吴江的吴门府两个项目,发现旭辉的产品在细节上做得很到位,比起北方的粗枝大叶,优势明显。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实景更接近于效果图,尤其是铂悦系产品,用心之处甚多,在北方少见。这为旭辉在当年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溢价,也奠定了苏州市场老大的基础。现场看到,在苏州调控如此严厉的情况下,两个售楼处客户不断,销售良好。
吴门府项目的整体规划和产品将引入城阳春阳路项目,成为旭辉在青岛的开局之盘,应该是很值得期待的。
因为中国的地产企业一直出于上升期,房价一直在涨,这样的局势掩盖了很多企业的弱点。大家有没有基本功,差别不大,甚至激进者反而更得利。但是 一旦市场调整,很多企业的短板就会暴露出来,绿城和万达的资产被收购,就是典型案例。
所以,总结下来,理想很好,理性更重要。没有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企业才能稳步前行。没有短板,才能走得更远。
这恰恰是旭辉最难能可贵的地方。这个上海版的万科能迅速突破千亿之后,相信还会有更大的空间。而在青岛,旭辉的到来,不仅仅是又多了一个地产巨头,我们更期望增加一个真正的认真做产品和服务的大牌口碑开发商,毕竟,这样的地产企业在青岛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