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心城市与四方新地王
(2017-02-03 09:51:13)
据参与出炉名单的有关机构说,“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号,则不是靠自封就可以得来的。那得是经国务院批复后,才会被外界承认。更关键的是,这样的名额,全国只有十余个,极为稀缺。民间的刷屏,官方的闪烁,让这一称号更显神秘感。那什么是国家中心城市呢?
据说是住建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到的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是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现代化的发展范畴,是居于国家战略要津、体现国家意志、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跻身国际竞争领域、代表国家形象的特大型都市。总之,就是全国最高大上的那些城市。
翻翻档案,该名词诞生的时间是七年前。2010年2月,住建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
六年后,名词升温,名单也开始扩编。2016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国家中心城市为建设目标。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再次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紧接着,名词发生改变,中国城市体系又有了新的延伸:4个全球城市——北京,广州,上海,深圳。而后才是11座国家中心城市——天津,重庆,沈阳,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杭州,青岛,郑州,厦门。
据说这次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设计的,说是代表了国家对于这些城市的发展的肯定和对未来的规划。还说该规划是由国务院要求,住建部、发改委、卫计委、教育部等中央19大部委联合编制,是中国最高层次的战略规划。
给人的感觉是名字挺炫,19大部委来头也不小,但这么大的一个题目,涉及到这么多内容和利益,哪怕就是个学术课题,也得需要严格的论证和支撑。
而梳理近期的各个部委的文件,我们看到荣誉称号说变就变,城市名单说加就加,很不严肃。比如什么叫全球城市?深圳原来都不在中心城市之列,怎么忽然就成了全球城市?再比如厦门城市很小,同福州比都有差距,连福建中心怕是都有争议,如何成了国家级中心城市?
总之,这个名单中规院是怎么出炉的?而有关部委也是含含糊糊,各大城市官方也没有明确,更让人一头雾水。
这些年来,“区域经济中心”、
虚名不少,但实际的经济状况呢?回来看看青岛吧。年底的青岛企业家高峰会上,基本是国企的头头们唱主角,民企几乎就是几个所谓接班的二代,所谓的新产业和企业创新基本看不到。而青岛50强纳税排行榜上新增的九家新企业,六家是地产公司。作为冠军的海尔,2015年上缴地税45.2亿,2016年却只有28.8亿。是小微创业艰难、还是工业园拆了的缘故?
济南华能以楼面地价11553元单价、5.55亿总价拿下老四方海云庵片区昌化路地块,这不到25亩的一分为二的小地块因为提高了拍卖单价和设置了诸多条件,只有75%的溢价率而没有熔断,成为老四方新地王。
在调控风起云涌和住建厅要求青岛房价环比不增长的情况下,这样的地王,对2017年极为缺少土地的青岛市区房价,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你不妨猜猜看。
欲了解地产投资买房等问题,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答”,搜索张百忍就可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