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个月的沸沸扬扬的股权争夺渐渐降温之后,10月万科再度发力,490亿元的销售金额也创下万科2016年以来的单月成交新高。凭借着10月份的突出成交,万科成为了首家破三千亿的房企。1-10月份万科累计实现销售面积2340万平方米,销售金额3119亿元。
而恒大在凭着八九月份超过400亿的狂飙突进超过万科之后,10月明显放缓,只销售361亿。而1-10月,恒大地产累计合约销售金额约达人民币3167亿元,累计合约销售面积3864万平方米。在调控政策和销售淡季同时到来之际,恒大的四千亿年度指标颇有些悬念了。
当然更大的悬念是,在万科稳定之后,销售加紧签约,速度再次反超之后,已经买了超过
7%万科股份的恒大还会不会成为2016年的中国地产企业排行榜的冠军?而且恒大就是真到坐上了头把交椅,超越了以前的老大又有啥意义?
2014年,绿地曾经大幅增长,一时号称要超过万科,其实最后并未实现。甚至在经历了两年的地产周期之后,积压了大量商业的绿地,城市分布不均、超高层拖期、商业滞销等问题进一步暴露,负债率急剧上升,早已被其他巨头企业甩在后面。我们明显能感觉到,近期绿地掌舵人张玉良低调多了,再也不提争夺老大的事了。
这次又换成了许家印,可是和绿地一样,恒大在土地和产品结构上存在的巨大问题,虽然恒大以低价大量囤地超过1.8亿平,但大多位于库存严重的三四线城市,整体销售价格不高,利润有限。一些特殊大盘,如启东的海上威尼斯和海南的海花岛,大都是昙花一现式轰炸卖房,难以持续。更严重的是,恒大的快速扩张,靠的是不断举债,到目前,恒大自己公布的总债务已经超过8000亿,这个数字即便是对于一个国家,也是天文数字,何况只是一个企业?所以你可以看到,恒大的突进的代价有
多大。
对比之下,我们可以指责王石如何如何,尤其是股权问题处理上有巨大隐患。但有一点是对的,他选择了郁亮这个财务专业的掌舵,符合的中国地产业的大趋势,走对了地产金融化的路子,把扩展路径放在一二线城,采用广泛合作的方式,及不拿地王的谨慎做法,这几条原则形成了一条低成本扩张的路子,守住了财务观,万科到2015年底,整体负债率只有26%,几乎看平香港那些地产巨头,财务上的压力很小,和恒大绿地比较,几乎可以忽略。
在郁亮团队掌控之下,万科在财务控制、企业管理、区域布局、产品、销售等各个方面,都做得较为均衡,没有明显的短板。这使竞争者可能在单方面会突出一下,但就是短时间内都无法全面超越它。
当然,注重财务和速度的同时,万科的情怀也渐渐散去,一切围绕销售和回款开展工作,和其他企业一样,被地产快周转的大潮裹挟而去。文科万科,工科中海和理科金地,都在地产的浮躁声里被淹没了。就是最具理想的宋卫平,不也是把绿城股份卖给了央企么。当然,这是
中国地产业所有企业的问题,大环境使然,非独万科一家。
所以,我们看待数字和排名的背后,还要看扩张的是否稳妥,发展的是否没有隐患,有没有有效的降低风险?尤其是中国房地产这种大约三年一个周期,冷热不均的情况下,当老大固然重要,对抗风险和周期的能力
更重要。从这个意义 上说,万科中国地产老大的地位,不是短期就能撼动的,更应该放在一个长周期里观察,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