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推广地票制度了
(2016-10-24 10:46:29)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以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被认为是一个加大城市化力度的有力举措 。
文件特别指出,要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支持力度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补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的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在这个文件上述内容的基础上,一项新的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制度创新——地票制度的实施条件逐渐成熟了。
所谓地票,就是是指将闲置的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复垦,变成符合栽种农作物要求的耕地,经由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由国土房管部门发给等量面积建设用地指标凭证。这个凭证就称为“地票”。
简单说来,地票是建设用地指标凭证的通俗说法。地票购买者包括土地储备机构、园区建设单位、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自然人。
随着本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是城市建设用地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浪费严重,打工者进城后,导致空心村大量出现。
地票的主要意义是缓解了上述矛盾,有效促进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并提高了农民在土地方面的收入,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地票交易制度通过“先占后补”的方式,极大的缓和了耕地资源的紧张保护局面,杜绝了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通过开源节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耕地保有量的增加,使保持18亿亩耕地这道红线对城市化建设用地的压力大大减轻。
中国城市化进行了三十多年后,最大的问题是后续农村居民或者打工者的越来越不具备资源和创富能力,而进城成本却大大增加,尤其是土地成本上升后的房价成本,成为农民进城最大的门槛。
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补偿机制。而土地是农民的重要资源。目前大幅度调整土地资源的条件和时机还不成熟,但地票制度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补偿,使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实现远距离、大范围的转换。
地票制度是一种市场化的改革方案,一方面可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带动城乡之间土地要素流转,大幅度提升偏远地区的农村土地价值,另一方面,实现了城乡级差地租的价值化,这个价值可以转化为大城市反哺大农村的资金来源。
农民在出让一部分土地使用权后,可以通过地票增加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进入城镇后的生活保障水平和发展能力,从而加快一亿人进城的步伐。
地票制度已经在重庆市推进了近十年时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既促进了这个西部直辖市的城市化进程,又大大缓解了农民压力。更重要的是摸索出了一条低成本城乡一体化的路子——重庆的经济增长是最快的,而房价是目前大城市中最稳定的。尽管其中很多需要完善,但已经给中西部地区低成本的城市化之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因此,中央在总结后,完全有必要在地方因地制宜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