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800公里轨道和4000亿
(2016-07-11 10:03:52)青岛地产的最大的困境在于城市两面是海,一面是山,难以扩展,造成土地稀缺,众多地产公司无米下锅。这样的窘况在2016年的热销年份全面爆发。
而制约青岛城市发展最大的问题在于交通跟不上, 市区堵车严重,郊区太过遥远,都是轨道交通跟不上所致。于是就有了《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2015年)》大方案。
根据此计划,青岛市轨道交通由近景线网和远景线网构成。近景线网规划中,到“十三五”末实现6条线通车,运营里程达268公里,轨道交通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比重的26%;远景线网实现“18、4、4、8”的目标,我市远期规划轨道交通 “18448”工程,统筹规划18条线路、400个站点、总投资4000亿元、营运里程807公里。
未来五年,我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期,轨道交通项目资金需求量大。为确保我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可持续性,市地铁办(地铁集团)切实履行市委市政府赋予的“投融资、建设、资源开发及运营”等各项职能,积极探索我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改革领域新模式,尤其在地铁1号线和13号线吸引社会资本合作方面大胆创新,有望成为国家大力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即“PPP模式”)以来,我市乃至全行业内首批成功签约落地的项目,可以有效满足社会资本诉求,缓解近期财政压力,确保轨道交通建设资金,为我市未来各类重点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实例。
800公里,当然不是个小数字,每公里五亿投资,就是4000亿。这当然是按照市区的成本计算的。
其实郊区没有那么多拆迁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走地上的,深圳龙岗就是如此,所以实在不明白走胶州红岛的8号线就非要走地下,而走温泉王村的11号线就可以完全走地上,8号线投资314亿,不就是因为地下成本高么。
还有,耗资最高的1号线是350亿,而现有的铁路线,自青岛北站到现在的火车站的这一段完全可以改造成地上轻轨,沧口一段现在废弃的老线路可以再用,这几个稍加协调,省个两三百亿是很轻松的事,不知道为何没人做?
尤其是机场和高铁站选址,如果能学习一下上海虹桥,地上机场和地下高铁和地铁的无缝对接,一次投入解决所有问题,该多好。如果机场设立在河套,和目前的高铁站连为一体,地上地下实现贯通,地铁八号线也不必延伸到胶州胶东街道,而一个站就可以解决问题,也不必在密集的设立高铁胶州站、高铁机场站、高铁红岛站,及地铁胶州站、机场站、胶东站、河套站和红岛枢纽站,更不必建设机场高速,这些站点只要一个 红岛综合枢纽站就可以解决,这可以省掉上百亿的建设资金,而又多么方便青岛市区的旅客出行,还可以就近拉动红岛新区崛起。这样的统筹计划,为何没人做?决策层的衮衮诸公是否真正从精打细算的角度考虑过问题么?
4000亿资金,对青岛来说,在经济萧条期到来的时代,是个泰山压顶般的数字。前任可以画个大图,后任一看没钱,就怕无限期搁置了。
就是十三五时期的这268公里,也是一千多亿,再加上机场的四百亿和其他,起码两千多亿的钱要筹措,这不是一个PPP就能万事大吉的。而且建成之后,如果乘客不足,亏损还将加大,尤其是最先建设的11号线,不知道领导是否是未来拉动所谓蓝色硅谷,但目前来看,十年建设,温泉依然冷清一片,至于南山搞得岭海组团,也是踉踉跄跄,更不必说一片荒滩的王村新城,这样一条投资巨大的轻轨线,只能靠山大的学生来乘坐?那岂非投入运营之后更加亏损?
青岛的产业这几年不仅落后于南方城市,就是内陆几个发展迅猛的比如武汉、郑州等,都有超越之势头。产业不足,则人口导入不足,工资待遇难以提升,最后导致新兴购买力有限,这会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恶性循环。而市区土地不足,地价飙涨,房价大涨,导致购房者负担沉重,加重恶性循环。
作为第一个发行城市债的城市,希望我们这个GDP数字年年大增的城市不要进入这样的循环。换届在即,不知谁来解此难题?
附录辽宁债务数字:2015年末,辽宁省的债务率仅次于贵州(190%),均超过100%的警戒线。2015年大连市债务规模最高,近两千亿,其他地级市政府债务规模几百亿不等。从债务率来看,除盘锦外,锦州、铁岭、辽阳、抚顺等地级市债务率均超过100%,最高者抚顺已经超过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