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拍倒逼青岛土地出让潮

标签:
房产 |
宋代李易安词句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终于在2014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尤其是最后一个月,在青岛纷纷扰扰的土地市场上演。
市区很多蛰伏和运作多年的地块,在去年那么好的市场情况下,都没有出来,而这个冬天,不约而同的集体走向前台。
原因何在?答案是:主要原因是即将实施的土地网拍制度,次要原因是青岛基准地价再次上调。
根据青岛国土局前期的那一纸通知,2015年元旦起要实行土地网上竞拍。让众多前期运作土地的开发商加快了土地出让步伐。元旦前走完招拍挂就成了硬指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原价拿地,让过去数年垫资拆迁等的巨大费用得到回报,否则就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而政府方也要履行承诺,双方加码后,形成土地出让高潮。
济南前几天的第一次网拍试水,让大家感到惊心动魄:十几家报名,数字匿名代替,144轮数小时争夺,一次加价5000万,溢价率超过98%,双料地王,土豪恒大价高得胜。
无论谁都得想一想,青岛市区的土地比济南稀缺多了,而且外地大鳄基本在济南都能拿到土地,而在青岛,且不说已经进入的大鳄们嗷嗷待哺,土地急需补充。还有近十家百亿企业盘旋上空,其中善于制造地王的福建企业不在少数,如秃鹫一般寻找落脚之地。而最大的就是济南的胜利者千亿恒大。
所以你可以想象,市区土地如果放开竞争,价高者得,必然是地王不断。与政府勾兑、和村里喝醉、把报名者劝退的拿地三部曲就失灵了。
而在目前楼市下行的局面之下,开发商的利润在两头挤压之下,不但没有利润,甚至很多面临亏损。到那时楼盘的质量不能保证尚在其次,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链断裂,留下众多烂尾楼,才是所有人应该警惕的。
因此,过去青岛土地市场虽然勾兑较多,但在大多数时间里保证了大多数地块原价拿走,确实也对地价的相对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几年时间里基准地价高频率上调,但在房价上涨之下,开发商基本也能消化,总体影响不如地王大。
而不遵循这种规则的2007年和2010年,恰恰是青岛土地市场的两大转折点。
2007年9月,中海山东路8330地王震动楼市,而7年多以后,这个盘依然还有房子在卖,尚未消化完毕。而它旁边的镇江路12号,起价竟然已经达到了8500元,如此高价,青钢等地主显然有再造新地王之嫌,而以目前市北房价衡量,就是这个价格,也没有多少利润空间。而旁边那个所谓的15050的市北假地王,正是市北区政府自己下属的公司靠高比例返还自己造的,根本不能作为地王衡量标准。
2010年,青岛土地市场更是猛剧不断:1月绿城17800市南法院地王;3月远洋19500的工疗地王和7500的浮山后地王,5月中润的33900的海博地王。四年多以后,如今来看前海这三大地王,至今只是销售开了头而已,至于何时结尾,怕是神仙也难料。
趁此机会,政府顺势大幅提高基准地价,青岛开发商除了个别事先有协议约定之外特例,从此以后告别低价地。
最猛的浮山后区域地价由两千左右一下上窜到六七千元,由此带动房价从10000元猛涨到15000甚至20000左右,远洋地王得以顺利解脱。而老四方地价也由2000左右普遍上调,6000上下的高地价也出现好几块,但房价无法支撑如此大涨,因此当时高价拿地的香槟国际、温莎郡等如今都十分艰难。
当时李沧土地除了中心商业鲁商等个别之外,地价整体上涨到3000上下,而后保持稳定,只有到了2014年,北京城建在东李突破4600,而成为地王,其他都相对平衡,所以李沧众多开发商的日子都比较好过。如今挂牌的几个地块,依然延续了地价3000左右的势头,为未来整个市区房价的平衡做出去了最大贡献。试想,如果李村的土地也如四方一般,纷纷拍到6000上下,李村的房价会是什么情景?
城阳也是这样的规律,基本保持在相对低的程度,这为08年、11年、14年的三次价格大战提供了空间,否则巨亏之下开发商就只能跑路了。
当时的西海岸反而是例外,当时青岛十大溢价土地,黄岛占了一半,胶南和黄岛甚至出现地价过万的地块。如今西海岸楼市回调,它们都陷入困境。
回顾过去,不难看到,这两轮土豪抢地之后,就是房价飙升之时。如今实施网拍在即,而青岛又一次提高提高基准地价。这样背景下,不知道青岛过去数年的土地老规矩能否被打破?是否会导致第三轮土豪抢地高潮?那样之后的市区楼市又会如何?
而政府作为主导方,在整体中国经济增长都下行的大局下,尚需谨慎从事,有长远眼光,不能光计算这块地自己又多卖了多少钱,否则如何持续?
最后综合起来,这恐怕是牵动格局内外所有人利益的一件大事,正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不由得你不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