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十年来书相伴

(2014-11-10 08:20:47)

 

读书于我,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一种常态,而非仅仅是个习惯。回顾三十年来读书经历,当时只道是寻常,回味起来意绵长。

我生学语即眈书

我启蒙较早,但文字识别是最大问题。所以最早不是读,而是听,三四岁就开始了。80年代大家多有此经历,听评书,袁阔成、单田芳等等,这是了解世界尤其是历史的最大渠道。生动活泼,容易接受,刚开始就是跟着父母听,也不懂,后来听多了,慢慢就了解了,新名词就在小脑袋里越积越多。当然,很多中国人对历史认识,似乎就永远停留在了这个水平线上。

第二个渠道是看连环画,也就是小人书,以图画为主,也算当年所谓的学前教育。看着看着就慢慢识字,自己找书来读。未上学时,自己就收藏了百多本小人书,装满两大纸盒,视作珍宝,常常翻来覆去,从具体图画到有抽象意义的文字,完成过渡,这算是最早读的书。

万卷纵横眼欲枯

等到上了学,识字大增,开始四处找书,半文言也可。有堂兄是中文自学大专,家中藏书甚多,自然是以文学为主。有一个大书柜,任我取阅,三年级就读完三国,四年级读完水浒,这个过程基本伴随了我的小学时代。当时常常羡慕,何时自己也能有这么一个书柜?

后来经过在教科书上的努力和大学,算是读书最自由最开阔的时代,当年初入大学,面对宏大的图书馆,给自己定了目标,一个学期读1000万字,四年下来,就是8000万字,这大学也就不白读了。四年下来,超额完成,总超过一亿字。记得当初图书馆是下午两点开馆,晚上9点关门,如果下午无课,我常常就这么坐上七个小时,那时读书之勤勉,此后再也没有,倒也对得起大学这两个字。

读书岂止为稻粱

那是大半的大学同学都在忙着学英语,考四级六级,什么英语角,背单词,目的性非常明确。我则不然,天天泡在图书馆,读书也不划定范围,信马由缰,由着自己的兴趣,偏偏爱好广泛,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真是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各个领域相互印证,触类旁通,从而有了两大收获。

第一是具备了常识,这是基础知识的综合。在一般的领域,尤其是社会科学的知识层面上,基本的知识,都有一个了解。先不说应用,起码人家在和你谈论这些知识的时候,你能说个一二三。这个看似简单,其实大学毕业的人,没几个做得到。你看最近周小平这孩子,就是因为没有具备这个,胡写一通,所以遭到大家批评。

第二是初步掌握了逻辑思维的方法。 一个新闻,一个事件,不会人云亦云,能用自己的思维,在掌握了基本知识后,推导出个大概。这个,尤其用在写文章上,你的文章要让大家信服,必须有逻辑贯穿其中,否则,让人看了就所以,那些大忽悠很难在你就容易被戳穿。

总而言之,读书于我的收获,就是让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更加理性,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感性基础上。这样,面对这个世界的荒诞、荒唐和荒芜,就会多一份从容。

书中自有黄金屋

当然,读书还会对你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毕竟你要闯荡江湖,尤其是这个房地产的领域,其实是个新兴事物,可供研究的书籍不多,很多其实是摸索,这个领域其实是个乱世争雄的局面,过去很多年里,是盛世也是乱世,这就是为什么董藩之流都能上得台面的原因。大家都可以随心所欲的扯一通。

但这是多学科综合的领域,如果你有了稍微下点功夫的地方,自然就会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整整一千年前,宋真宗写劝学篇的时候,大概没想到,如今真的到了黄金屋的时代。

有了屋,自然要有书房,以了这么多年来的夙愿。很多书已经追随我多年,漂泊四方,未曾舍弃。我于斗室之一角,定制两个书柜,算是为它们安了家。虽然已经到了电子书时代,虽然电脑中的书比书柜里的书还多,但时常时常翻翻纸页,看看这些铅印文字,还有自己发表过的文章,确实是两个感觉,不同滋味。

三十年来书相伴,最后总结下来,其实是丰富了人生,告别了寂寞,让你更好的了解和参与这个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