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拆迁和楼市,平度三部曲之一
(2014-04-08 11:37:13)你只能代表你的自己,不要代表任何人。本篇就是如此,这样或许会更客观一点。
先说官场,不是体制中人,只能从一个百姓角度,说说这二十年来的印象。
平度,实际上位于山东半岛的核心位置,胶东半岛的最西端,离海很近却又不临海的山东人口第一大县级市。青岛烟台潍坊交界处。总面积占了全国三千分之一 ,人口则是千分之一,农业和人口大县,。所以,综合起来,乃是典型的中国的一个缩影。
要说平度近20年发展史,必须先从这20年来的7位主政者说起。
平度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先后经历四于、张、赵、王任书记,经历张、赵、丁、于、杨五任市长。
魏氏上调后,正声同志把他欣赏的市区的年轻干部于氏主政平度,不到40,他破了一个例子,就是以常委的身份兼任。估计是党代会陪选,不小心选中了。
但于氏真是属于想干事、能干事的那种。其也年轻,意气风发,加上俞氏在青岛的带头作用,撤并乡镇,引进海尔、海信、青啤三大企业,确实为平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工业基础,继80年代同和空调等乡镇企业之后的第二波。但即便如此,于满届后,也就是做了副市长而已,反而再也没有进常,只能平调旅游局长告终。而他的前任魏,业绩平平,却干满十年,虽有万国忠事件,依然全身而退。
于氏之能力,显然最少应该出任地级市一把手,当造福一方,但俞氏离开山东后,再无人赏识,只能任岁月蹉跎,做满20年正厅了局。此后十几年,平度主政者,再无升迁之记录。
其后本土乡镇干部出身的张氏市长接任书记,与当时即墨乡镇干部出身的张氏主政青岛一样,都是水平一般。印象最深的,张氏座驾一般,然把车内部全部耗资换成高档车装备,小聪明如此,大局就是乡镇水平了。此时胶州赵来接市长,相对务实,口碑尚可。
不几年,再次调整,赵氏升书记 ,张氏调任青岛,后出任广电局长,自然也是平平。即墨调来丁接市长,与赵搭班子,此后,党政班子开始不协调。
丁氏为人强势,以修路著称,平度人称丁路灯。与当时青岛主政之领导有上行下效之功。后来平度城西之锦州路,为一新修之干线,竟然三年三次扒开重来,其中之丑恶,可想而知。丁氏是明显的想干事,但干不成事的一类。
很快两年后,书记赵氏调任农业局长,2005年初,政研室主任王氏调任书记,开始主政平度,丁依旧强势,于是党政继续不和。很快,丁氏走人,出任计生、社保局长。再从即墨调来于氏,出任市长。此后,党政关系还是一般。
2011年,于氏进青,接任工商局长,于氏喜欢表面文章,离职时,给自己做文章一篇,夸夸其谈,颇有戏剧性。进青后依然如此。城阳来的副书记杨氏继任市长。
杨氏属于能干型,急于补回丁于耽误的几年,但对城市发展及地产市场之规律,了解甚少,有些急于求成,而此时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平度本地干部之思路远远落后于时代。
此后,矛盾不断,平度渐渐成为全国新闻热点。
再说主政平度十年的王氏。自05年以来,整整十年市委书记,为官场所罕见。此为青岛之特殊情况导致。第一,王氏到任两年后青岛杜世成落马,受事件之牵连;其后,中央、省里纷纷下乡挤占青岛副市级干部名额,导致无位可选。
王氏主政,主要有这么几件大事
07年后主导农业品牌化,葡萄、芹菜、西瓜等举办节日;
08年抓住四万亿之机会,跑下海青铁路,虽经曲折,终于建成;
09年后,学习苏北之大招商模式,扩大工业园,是为平度工业第三波;
10年后,开始扩大城市化,三点布局,土地出让加速,万科进来,城市面貌改善。
王氏的后几年,理顺了党政内部关系,取经外地,加压体制内干部,是比较有作为的,但大时代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对外公共关系方面,必须及时调整,否则不干事没事,干了事必然出事,出了事学鸵鸟,把脑袋往沙子里一埋,啥都不管。
平度出事基本都因拆迁,下一篇详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