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产风险时代的到来

(2013-04-07 07:48:44)

笔者去年有句话,叫做:当很多年以后,我们回忆起来,才发觉发布限购令的20111月,乃是中国地产业的转折点。

两年已过,现在来看,真是如此。

在此之前的十年黄金期里,地产业是几乎没有风险的,与一般的商业规律正好相反。囤地越久,工期越长,房价越高,利润越大。海尔路某项目,老板党校出身,对地产一知半解,再加上地皮问题不少,还缺钱,所以拿地好多年,开发不起来。后来经过一番折腾,在8年后中终于把房子盖起来,原来拿地时只想卖个三四千元,后来卖到来了一万五,暴利满钵,狂喜连连。

现在不行了,最根本的有一点,就是房价停止了无限上涨阶段,进入波动期。具体来说,有时会涨,有时会跌;有的地方会涨,有的地方会跌;有的楼盘会涨,有的楼盘会跌。

有人说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么,确实是。但是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到了现在,还是有无数购房者和开发商都认识不清楚。有人看了温州和鄂尔多斯,就认为中国楼市要崩盘了;有人看到北京房价上涨,就认为明年3月要暴涨了;有人买了房子,跌了就要找开发商闹。

以前日子好的时候糊里糊涂的发财也就罢了,再若认识不清形势,以后的苦头只能自己吃了。

除了房价波动之外,其他条件也发生变化。

从成本角度来讲,利润空间有限,房价不涨的年代,地价未必不涨,其他成本未必不涨。这就结束了房地产业的暴利时代,如果你成本控制能力不强,在价格战之下,就会很被动。做这个行业,一样会有亏损,一样会烂尾,一样会关门。

从市场角度来讲,购买者人群变小,不再是全民炒房时代。更多要靠刚性需求。即便是有炒房的,也不是人人都赚钱了,一样会像股市一样赔钱。

大家都指向刚需,竞争必然加剧,况且刚修并非很有钱,所以定位也好,户型也好,必须有吸引人的地方方能胜出。

从资金角度来讲,融资成本变高,当这个行业的利润降低的时候,对外界资本的吸引力便会大大降低,高融资成本的钱是支撑不住这个行业的,温州的楼市崩盘根源就在这里。

所以,整体环境的变化,使地产行业进入了风险时代。

在这样的变局下,对于开发商而言,在经营模式、管理体制、公司运作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大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就一个具体项目而言,在拿地、定位、成本控制、推盘时机、销售定价、顺利交付、后期物业等等诸多方面都要形成一个完善的流程机制。

核心就是,要对地产行业本身规律的一个尊重。

拿地之前就要算清楚,可以用来做什么,如何定位市场。拿地时不能再靠冲动,钱多了就敢抢地王。不管以后的消化问题。

拿到地要仔细调研市场,到底做什么产品,细化细节,形成卖点。定位要准确,不要靠拍脑袋。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中海冲动之下,8000多拍下地王,而后坐等市场,然而费了几年力气设计出来的竟然都是200以上的超大户型,在一个二流的地段做了个一流总价的产品,推出的时间节点也比较差,最终的结果只能滞销,没有其他方法的情况下只能是直降百万,放血逃生。到如今大户型依然剩余很多,这项目哪里有利润可言?

销售时要根据客户的兴奋点定位宣传,找准渠道和触动点。

浮山后的鹏利南华公寓是典型。该项目位置不错,价格不高,但总是滞销,除了销售能力一般外,主打点本身就有问题,主推点居然是地铁房,其临近的地铁至少要几年后才能动工。80后的董事长操盘水平让人惊诧。

还要根据地产周期,踏准节点,定好价格。

最典型莫过于和记黄埔青岛小港项目。该项目也是李嘉诚囤地之典型。结果错过了最好的09年和10年。拖拉到11年底才开盘,偏偏做的又是套均170的大户型,然后再开一个17000的均价,于是开盘即难销,然后换代理,还是不行,再降价到15000,反应平淡。实在没有招了,只好11000,甩货了事。多亏这项目拿地便宜,否则如何脱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