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西海岸楼市

标签:
杂谈 |
新班子要有新想法、新思维、新主张,这大抵是不错的,但是也要看是否符合市情,是否符合民意,是否有具体的可操作性。
本世纪以来,本地主持已经经历了三届,届届有想法,人人有主张。梳理起来大致如下:
上上届领导班子提出了沿海岸线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思路,搞了五大组团,尽管主持方丈在06年的那个圣诞被逮走,但还是被很多人谬赞,说这是多么有眼光的战略规划。这是个什么样的规划呢?胶州湾隧道还没做,就开通了崂山隧道,还是免费的;北部市区破破烂烂,就要去琅琊、田横搞组团;重庆路坑坑洼洼,就去修没有几辆车的滨海大道。这些就是某些人眼里的所谓超前,打个比方,就是内衣(四方李沧)料子用摸布做成的,外边(滨海大道)还在研究穿什么样金边的礼服。
而后的上届班子提出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思路,算是向里边回归,这个思路是对的,起码四方、李村的那些破破烂烂的村庄快速消失了。但在具体实施上,也是问题一大堆。最大的亮点就是环湾路打通了,这可是青岛第一条不收费的快速进出城通道。就是这么条简单的路,让人们盼了多少年?这是滨海大道、大桥隧道都没办法比的,因为前者无车,后者昂贵。你看看这条路上多少车。比如领导换了之后,双积路因为不收费被迟滞了。显然是为了保护早已收回成本的青黄高速和车流不多的海湾大桥的收费。这就是青岛,一条不收费的路都能在利益刺激下,捣鼓这么多年。
然后,2011年,新班子又组成了,这次所谓新思路,就是再跳出市区,去寻找新领域,看来看去,还是老杜当年的沿海展开,正好这几年来青岛的海边的那条路也修的差不多了,于是就有了所谓的西海岸新区和蓝色硅谷,其实不过是当年上上届的想法改头换面而已。
问题是,路还是那条路,人还是那些人,而房价早已不是那个房价。现在的问题是,西海岸的高房价能配合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大发展么?如果价格回落,又将产生什么影响?
自从2001年港口西移之后,加上大炼油等项目落地,黄岛工业迅速崛起,成为青岛老大。胶南在依托沿海优势,机械等工业崛起,也是速度不慢,这是成为西海岸近年来最大的经济支撑点。
而原来很便宜的房价和漫长的海岸线,及低廉的第三产业进入门槛,使大批外地人在此安家落地,再加上投资、投机、养老等购房需求,使客户多元化、地域广泛化,真正的蓝领们却渐渐远离,而东北口音是很多售楼处最熟悉的声音。
而无论是黄岛还是胶南,在土地出让上始终处于大批量甚至超额供应状态,而且都以中小地块为主,既无大鳄也无大盘。进入成本较低,这让很多外地中小开发商蜂拥而入,大举展开。而在熬过了07年、08年的艰难期之后,09年、10年,西海岸楼市终于爆发,快速去化,胶南楼市曾经一个月卖2000套,本地某海湾单月卖1000套,外来某年华开盘卷走10亿。西海岸楼市其时简直如焰火般灿烂,漫天都是泡沫气息。
而后房价大涨,更可怕的是地价大涨。2010年青岛十大溢价最大的地块,竟然有六块在黄岛,土地泡沫紧跟而上。到了2011年,楼市尽显颓势,胶南海边竟然还接连出现地王,本地某销售能力很弱的开发商还把地价过了万。让人想起一句话,欲让其亡,必先疯狂。
各家开发商赚了钱,都加大开工力度,于是,一条街上好几家楼盘在争夺,就不奇怪了。而且产品同质化严重,除了湛园系列产品做得好之外,没有几家有亮点。
而后就是2011年初限购令下,刚需比例很低的西海岸楼市,一下子客户消失一多半。于是,一切再回到几年前,门前冷落鞍马稀。
而宣传了数年的几个月后开通的大桥和隧道只是灭了轮渡的生意,并未对楼市提供多少实际购买力,在高昂的收费成本之下,人们发现,那些居住西海岸、上班东海岸的想法纯粹属于扯淡。
2011年四季度,在青岛北部区域价格战开打的同时,西海岸各家竟然扛住了,只有几家偷偷摸摸的加大折扣。而后就传来了西海岸新区的主张,说是类似什么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等,让正在苦苦煎熬的同志们眼前一亮,希望能有些作用,个别人甚至开始做什么隧道取消收费等不切实际的梦了。
但是转过年来,形势依然严峻,梦已成空。在这个春天,在黄岛的中部,一个来自河北叫秀兰的女子终于撕开了西海岸房价的口子,把起价定在了4860,而均价差不多是6000的样子。而后引发连锁反应,她旁边一个叫青橙时代的楼盘很快均价5600 了,而这个盘原来的起价都是6450。黄岛中部房价回到了5000时代。而胶南某本地开发商的促销价也回到了4000范围内。堤坝一开,哪里还能压得住。
西海岸经济新区只是个概念,何况2000多平方公里太过于庞大,再多的资金也是撒胡椒面,要知道当年深圳特区或者浦东也不过区区300平方公里。真要建成,尚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努力,而那时领导早已经换了不知道几届了。而西海岸楼市是等不到那个时候的,开发商需要自我拯救,就是把地王甩给政府,把房价去泡沫化,降价出货,先把钱拿回来先活下去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