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微微暖气吹 问题成堆
(2012-02-20 07:32:08)
标签:
杂谈 |
如同这天气渐渐回暖一样,按照我朝太祖毛爷的说法,新春过后的楼市也有些大地微微暖气吹。
先说说市场层面,有些暖风在微微吹来。
一个最根本的迹象就是看房车爆满。据说每个网站周末都能发几十辆看房车,几千人,当然这里边凑热闹的老头老太成份不少,但真正的刚性需求也是比例不低。这个规模甚至超过09年,要是对比08年的萧条期简直是天上地下,那时能发两个车就不错了。
2006年,我国住宅销售面积全年为55423万㎡,2008年为59280万㎡,2010年为93051万㎡。2011年我国住宅销售面积累计近9亿㎡,接近2010年水平。数据也能说明问题,之所以大家还是感觉压力大,是因为供应巨大,去化比例低。
年后向本人询问房子情况的人也迅速多了起来,基本是年轻的刚性需求。综合结果来看,很多人必须在降价之后,方才有能力出手。显然,经过去年1月开始的世上最最最严厉调控政策之后,大家憋了一年,终究有些按耐不住了。这里只提醒一条,买贵了之后降价了,要认账,别再出房闹。
而青岛房价就现实来看,真正大幅度降价的还是少数,尤其集中在北部的城阳和李沧一带。也是刚性需求比较集中的区域。
在城阳一线达到5000多的价格线之后,大致可以认为这已经到达底线。毕竟不能回到2009年初的3000上下了。
这个历来竞争最为惨烈的地方,由于这两年在地价上的上涨幅度不大,基本上是各个区中最小的区域,只有少数地价过2000元,个别地价过3000元,便为本次价格战有了相对的空间。
而同样作为郊区的黄岛,虽然存量更大,压力更大,但很多地价是5000上下拿到,总体空间有限,除非以前低价拿地的开发商有腾挪的空间,近两年的地主们都是艰难度日,价格下不来。
所以目前去化快的基本都是以价换量的,抓住刚性需求的楼盘。如果能让购房者相信这个价格就是底,那么销售量回暖就是正常的事。总体上看,这股暖意是比较正常的,但力度不大。
而如果开发商挺住价格不松,最惨的就是代理商,只能坐困愁城,天天赔钱,甚至被当作替罪羊,赶了出来。
再说说金融层面,也有些放松。
而金融政策第二次调低准备金利率,说明决策层对经济下滑的担心超过对通货膨胀的担心。而其实1月的通货膨胀并不低,所以实质性的动作,比如降息是不太肯能采取的。这样对银行首套利率回到正常是一大利好。
作为这几年来调控的最大得利者的银行,在地产领域可谓左右逢源,即掐着开发商的脖子,又趁火打劫地勒索着购房者,把首套利率都拉高上去,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利润高的都不好意思了。但这么搞下去,银行最终只能把其他行业逼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如高利贷者,最后没人还钱了,本金都完蛋了,也只能血本无归。
还有就是政策层面,依旧不放松。
芜湖政府在土地出让金下降一半之后,终于憋不住,继去年的海口、佛山、成都之后,成为又一个放宽政策而被中央大棒打回去的地方政府。在两会召开前的敏感时刻,搞这些动作,结局可想而知,原本也不奇怪。
随着地方政府纷纷换届,新领导的上台,纷纷烧火,提出宏大的计划。比如青岛本地号称投资9000亿,做一系列大项目,这是个天文数字,钱从哪里来?从财政中出?青岛几年来的财政收入已经从300亿到了500多亿,企业民众负担很重。从借债中出?过去三年的债务已经到了该还的时候了,难道也要拆了东墙补西墙?所以地方政府跟中央政府的博弈会异常激烈,这个主要表现在楼市政策上。而在土地价格上,博弈双方则换成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
最后总结:所有的这些因素累加起来,让今年的楼市搞成了一锅乱炖,谁也看不清到底会发生什么、走向何方。就如王教头私走成都府一样,可能随时有轰动性的小新闻,但谁也不敢把盖子全揭开。去年虽然乱,但四季度的下滑曲线倒也清楚,但是今年,可能是季季不同,尤其是企业,随时都有变局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