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120年的12个关键词 (下)
(2011-06-21 07:35:53)
标签:
杂谈 |
老巴子——市侩
MC沙洲,据说是一个17岁的高中辍学的青岛男孩,在自己卧室里制作出来的几首青岛方言rap:谁说青岛没有mc,我跟你说你不懂事就白给我出来叨叨,听着没有?白表了快白表了。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这滥调虽然听起来很恶心,却也代表了一些青岛人的心态,在很多人那里市场广泛。所谓市南瞧不起市北,四方瞧不起李村。住楼房的看不上城中村的,本地人看不上外地人。其实最标准的青岛人,上三代也是即墨县仁化乡的渔民。
总体上,这是一种市侩文化的体现,就是见了有钱有势的眉开眼笑,见了没钱没势的横眉立目。新世纪以来,这种观念受到强烈冲击:一是旧村改造,城中村民们咸鱼翻身把歌唱,市民们傻眼了;二是外来人口精英大量占据企业中上层岗位,城里人无奈了;三是纺织、化工、钢铁等企业的向外转移,工人要工作只能跟着下乡了。乾坤倒转,自己都不保了,谁还敢歧视别人呢。
俞正声——张敬焘
这是近代史上一个显赫的家族,该家族也和青岛有扯不断的关系。俞在青岛八年,对他自身,完成一个地方小吏到封疆大吏的转变;而对于这个城市,则是随着东扩,把新的格局做了出来。很多事是今天的一个县委书记就可以做的,而20年前,俞能作下这个论断,已是难得。然而俞并非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结果造成东部的规划一开始起点就不高,后来更加混乱,城市特色渐渐模糊。
当然,60年代还有个著名的张敬焘,开青岛市棚户区改造之先河,盖新楼分给普通市民。老百姓叫它“幸福楼”。文革初,学生造反,抓走主政青岛的张,广大群众闻讯,将其抢回保护起来,这在文革时很少见,可见公道自在人心,而抓住人心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房子。
奥运——房价
奥运使人有了由头来说青岛的好,以前的海是用来看得,奥帆赛来了,才知道海是可以用来玩的。于是,市南海边的房子开始拿坐在家里看奥帆说事,从申奥成功的那天晚上开始,青岛的房价就踏上了上涨的不归路。03年、04年,在全国其它城市都比较稳定的情况下,青岛一骑绝尘,房价涨幅居于前列。
及至08奥运日近,北海船厂地块为有钱有势者窥视,最终,李薇得手,大赚于此,哪知江湖凶险,也失手于此。奥运,普通百姓得到的少,他们只是看到了房价暴涨,更多是是权贵们的狂欢平台。最终老杜束手被擒,成为青岛当家人锒铛入狱之首例。
品牌之都——产业空心
改革开发以来,青岛慢慢成为品牌之都,有五朵金花之称,九十年代曾经很是辉煌。如今五朵花两朵渐渐凋谢,两朵开始打焉,就剩一朵还是精神饱满。后来其他小企业纷纷效仿,正好北京有帮人没啥干,专门发名牌的牌子生财,本地政府只要见牌子就给钱百万,本地社科院某专家专门负责拉皮条,于是,产业链形成,青岛无数名牌就冒了出来。
牌子好挂,但真正做大做强的,几乎没有,加上目前整体中国企业都面临着转型,于是产业空心的问题也摆在了青岛面前。青岛的未来靠什么?二产三产还是房地产?这确实是个悬念,很大的悬念。
山海——海洋文明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个海上第一名山离海是如此之近,离城市是如此之近,真是上天待青岛不薄。只是开发的不够,保护的也不够。而海的包容和冒险,代表了一种海洋文明,只是青岛在此始终不是主流。汕头有潮汕帮,宁波有宁波帮、温州帮,福建有泉州帮,尽管有些江湖之气,但毕竟形成一种冒险和创新的氛围,形成了一个企业家群,成长了一批产业。但青岛,还有很大距离。
青岛的方向上东西方向大力拓展,东北有温泉地产,西南有董家港口。但中心点还是胶州湾沿岸,只要规划好这个,并切实把海洋产业做起来,蓝色经济成为这个城市的新起点。
公民社会——幸福城市
2010年香港GDP17481亿港元,征税2090亿港元。深圳GDP9511亿元,征税3061亿元,广州GDP10604亿元,征税3379亿元。香港税收占GDP12%,深圳、广州均为32%。香港教育预算540亿,医疗预算399亿,共占税收45%;而广深两地的教育、医疗预算累计才213亿元,占税收3%。
有学者统计,发现众多的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指数都很低,青岛自然不例外。有山有海有气候,如果青岛人要幸福,就朝着香港的方向努力吧,成为公民社会,而这些是需要我们自己来争取的,因为你我都是公民之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