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0青岛地产十强 大鳄篇

标签:
杂谈 |
十强企业是个晴雨表,能够反映出很多东西。当然这里面统计口径的不同会导致数据不一样,比如有按照收定金算的,有按照签合同算的,有按照网签算的,甚至有按照交房算的,但是基本可以确定,2010年是个丰收之年,青岛的十强,基本都能过20亿,这在以前,是个罕见的数字。
比如从规模来看:门槛大大提高
2008年的时候,只要能过5个亿,就能进青岛地产企业销售前十;
2009年的时候,只要能过10个亿,就能进青岛十强;
2010年的时候,要20个亿,才能迈进青岛市前十名。
比如从格局来看:外来攻势凶猛
2008年的时候,外来的地产企业十强中只占三席,且排在最后,还不是主导力量;
2009年的时候,外来地产企业在十强中占到五席,排名大大靠前,与本地企业分庭抗礼;
2010年的时候,外来地产企业在十强中占到六席,差距已经拉开,优势愈加明显。
青岛的地产如同全国的地产形势,都差不多了,三强都已经到来,而且占据了重要位置。而中国的地产巨头,如果以三年论,增长最快的是绿城和恒大;以五年论,则是保利;以十年论,当是万科。
万科40多亿(全国1081亿):多生孩子好打架
和万科在全国的扩张一样,青岛万科的步伐确实很迅速。09年的时候,也就是大约2%多的市场吧,到10年已经超过5%。
万科所以能过千亿,是其低价拿地,中速运转,快速出货的模式的成功。60%的出货率的硬杠杠是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保证了其销售、价格的灵活。
而且它有一个强大的售后服务机构,这些人保障了整个体系不出大的问题,它有一些忙碌的乙方,这些机构保障了执行力。这样,在品牌的美誉度上,就具有了明显的优势。尤其在青岛的2010年,六盘同开的复杂局面之下,基本没什么疏漏,对比一下中海和保利出现的种种瑕疵,这一点很是明显。其实产品方面,也是走快速的大众路线,仔细看看当年的广州蓝山、上海蓝山,再看看青岛蓝山,所用心思之差距,让人惊讶。
本年度拿地上还是成绩突出,用张瑞敏要求海尔地产的话来说,就是确实能为政府贴金,这样就能做到价格便宜,目前9个盘,数量之多,鲜有敌手,足可奠定未来几年在青岛的霸业。
保利20亿(全国660亿):四方西部一路奔
保利刚来青岛的时候,确实不很知名,以至于青岛有媒体的地产记者将其写成宝利。但是当09年春天百合花园的低价快销策略一炮打响,声名大起,而且其销售一直保持着旁边万科金色的两倍速度。其实这是其一贯的方式,也屡屡取得效果,以至于央视不相信其在08年北京能开盘当天卖数亿。而后10年里院里延续了这种风格,使四方市场几乎成了他们的表演舞台。
保利虽是头上顶着央企的帽子,其实更像民企。在拿地时颇为激进,一路高歌,但只拿小地王,不拿大地王。保证其能发挥火中取栗的优势,迅速解套。在快速开发下保持住成本优势,而又不出大纰漏,这是保利模式的优势所在,也是非常适合青岛市场的。所以,和全国一样,以速度求胜,其仅仅凭借两个项目,便在青岛一路领先。
如今继续高价拿下滨海项目,将使其四方的优势继续发挥,不至于使胶南项目孤单,2010,相信保利无论是西海岸还是东海岸,表现都不会差。
鲁商
20亿
这是本省的商业大拿,其实早就来青岛了,只是没有很好的整合内部的体系,所以有些各自为政。比如四季景园长期扮演浮山后最便宜的房子,而在即墨的动感项目更是运营多年,一路走来很是吃力。09年黄岛的蓝岸项目是个转折,自其开始火爆之后,鲁商开始发力,市场迅速扩大。
而其借助其省市丰富的人脉关系,接连拿下市南和崂山沿海众多项目之后,其成为青岛前海金边地带存货量最多的企业,只有海信能与之媲美。而对于外来开发商难以进入的崂山,也是攻城掠地,战果非凡,只有上实能与之比肩。2010年的重点自然是鲁商中心首府,以走量为主,产品不错,价格便宜,算是开局顺利,只是便宜了炒房者。
明年项目众多,尤其是沿海三个综合体,都会有产品出来,其如果销售策略得当,相信明年的前三名依旧无悬念,甚至具备争夺老大的潜力。
中海近20亿 (全国600亿) 原来你也很普通
中海地产,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中海既能做好产品卖高价,又能有效控制成本和质量,所以是国内盈利最强的地产企业。
问题是,在青岛的市场中,要拿市中心的地,真的不是很容易。中海算来的早,虽然代价比较大,总算收获不小,而后的产品,让青岛中海很多优势未见发挥,银海一号出现的问题让中海有些尴尬。整体的品牌战略似乎有些不很清晰了,不知道是否是国企的体制问题。地王也是未见动静,现在只有靠个清江华府。
李村河南项目是中海的未来最为关键的项目,可以吃很多年,只是怕是明年难出来产品。
宝龙近20亿(全国62亿)
和其他大企业不一样,尽管也是上市公司,但无论是管理还是品牌实力,宝龙其实还是比较弱的一个小弟弟。只是它是商业地产,来的早,所以拿地方面机会多多。尽管商业经营难度大,比如奥特莱斯已经悄悄离去,但住宅奉行平价路线,却是一直是所在区域的价格稳定器。无论在李村还是即墨,都是很有优势,所以在楼市火爆之下,收获多多,青岛市场竟然成为其最大的市场,至少贡献了全集团30%的销售。
李村房源渐渐放尽之后,2011年,要看即墨了。
龙湖 15亿 (全国33亿) 一炮打响有缘由
龙湖在刚刚进入的无锡和常州已经进入前三名,青岛也是表现不俗,精细模块化的复制,多年对产品的研究和对品牌的维护,使龙湖能够在新进入区域,快速运作,迅速打开局面,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而在青岛,滟澜海岸的优势更加明显,低价拿地,交通大改变,使其一下子得到爆发说白了,龙湖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
2011年,随着龙湖项目扩展和增多,估计和北京一样,外来大鳄中,它将是万科最大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