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0青岛地产十强 本地篇
(2011-01-20 08:16:02)
标签:
杂谈 |
首先必须明确一下大背景,就是青岛七区五市2010年卖掉住宅十万套,这个数字要超过火爆的2009年的八万套。这样的局势,在全国是极其罕见的。全国大部分城市因为调控的原因,成交量对比09年都有较大下滑,尤其是沿海城市,而青岛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地价暴涨地王频出、有关部门不作为,导致楼市价量双涨,盘盘日光。
到第四季度,青岛的成交量已经超过北京成为北方第一,青岛的房价也已经超过天津成为北方城市第二,青岛楼市的泡沫指数也被社科院列为北方城市第一。于是引来了新年后的限购令。
那么这样的局势之下,本地几个龙头企业的具体表现呢?
海尔20多亿
按照年初定65亿的目标,海尔据说已经完成,而在青岛市场,全靠山海湾给力。单盘20亿的销售,也确实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充分抓住机遇,把价格稳住,大干快上。2009年的济南全运村的辉煌更多是属于绿城的,只有到了2010年的山海湾,才是标志着海尔地产的崛起。
而眼下的2011的200亿目标,无疑是青岛房企将出现大鳄的一个标志性的数字,但是这意味着目前项目不多的海尔要在基数比较大的基础上实现三倍增速。这行得通么?
关键是看海尔地产要采用什么样的模式来实施自己的战略。
目前地产巨头中无非两大派,一个是以绿城、龙湖为首的产品派,一个是以保利、恒大为首的速度派。前者走精品路线,依靠产品取胜,相对价格昂贵,去化速度较慢;后者大多走大众路线,不求有特色,只讲差不多。整体风格都是全国复制,更不要说产品特征了。这样的话,速度就快。所以后者的速度要超过前者,而前者就算走快速路线,也是经过了十几年的积累,才有这样的结果。这恰恰是海尔地产所不具备的基础。
而原本卢CEO提出要做地产企业中的苹果路线,就是要靠创新的产品路线,但是这需要时间和积累,需要放慢速度研究产品,需要长期积累形成经验。在200亿目标提出后,这个原来的模式和思路就很不现实了,海尔地产只能走恒大或者保利的快速复制路线了,而山海湾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思路。
如果模式准确,战略能执行到位,再赶上地产大形势继续不错,200亿,对不缺钱的海尔地产来说,并不是很遥远。
海信20多亿
其本年度最大的尝试莫过于做天玺豪宅了,这个价格卖到四万五的盘,似乎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开发商所主推的水源热泵了,这好比一件名牌服装要靠扣子做最大的卖点?其他的海景、地段都是开发商自己创造的价值,而是土地本身就蕴含的价值,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几乎看不出什么进步。更关键的是面对本地狼外地虎的贴身紧逼,你看不到这个企业未来的战略。
随着进场四姜改造,海信在海边的好日子还能延续几年,虽然老大做不了,但前几名倒是没问题。问题是,几年以后怎么办?
鲁信近20亿
2010年,鲁信靠的是含章花园,单盘20亿,很好的时机,四方新都心的烘托,小户型的单价,一切的一切,使销售不再有难度,所以人容易迷失,因为一切问题都被掩饰住了。
本人曾经和业内做广告行业的朋友说,如果楼盘的广告都学鲁信,只写“百万平米、四千余户”“精装修、小户型”,你们行业就垮了,朋友却冷笑着说,等他市区的房子卖完了,去郊区试试滋味吧。
伟东2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