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商业过去几年的扩张可以出现市区为主,大家眼里看到的也都是市区的项目。
除了已经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中山路之外,和台东的小规模扩张之外。主要是香港中路、李村、和崂山三个商圈的大举扩张。
香港中路在原来百货为主的佳世客、超市为主的家乐福、和高档一些的阳光百货三家组成,目前迎来翻番扩张年代,原来三家合起来也不过10万平左右。可是一个麦凯乐就是10多万平,加上一个百丽广场20万平也要开业,还有乾豪大厦、香港大厦、远洋大厦、凯越中心、远雄广场、中铁青岛中心、万邦中心的众多裙楼或者底楼,总面积也超过10万平。当然最大的还是鲁商的的燕儿岛路改造,其商业总面积达到了37万平,其中的商铺也要占到不小的比例。
李村商业也迎来大扩张年代,只是中间曲折的多。中坚数码转给了苏宁;百通把监狱项目转给了伟东,就只剩下了百通大厦项目;拆迁完准备拿地的银座商城项目和台湾良奕房产还没有启动的东兴村改造项目。而更远一些的如李沧宝龙项目已经启动。这些总共累加起来也要达到40万平。相比原来维客、利客来、北方国贸三家不到20万的面积,可谓增速惊人。
崂山在短短的时间内乐天和丽达就开了业,利群等纷纷奠基。从无到有几乎是转瞬间,估计几年间就会让区域商业一下子由饥渴转到过剩。
其他还有一些小的商圈建设飞速,但对全局难以产生大的影响。比如万达选择的是到市北延吉路自己开一个商圈,这样等于要改变青岛本地人的消费习惯。而且这取决于市北CBD的建设进展。比如四方人民路乐购开业后,将联合利群和方中圆商业街一起组成目前四方区最大新商圈。
这些商业地产项目发展的背后,是在各国商业零售巨头大举扩张的背景下展开的。比如乐购进军市南、丽达进崂山、乐天进城阳、大润发进即墨。法国家乐福、日本佳世客、美国沃尔玛、英国特易购等无不想趁此机会跑马圈地,占领一方区域,以赢得先机。
目前崂山未来几年面临着和香港中路一争长短的架势,必将原来到香港中路消费的崂山区消费者留在崂山。小麦岛恰恰夹在中间自己做一个商圈,颇有些两面受敌的局面。
要知道实际上台东的崛起和中山路的衰落是同一个过程。客户群总是有限,两个商圈太近,必然对周边客户产生争夺。而相对老城区居民而言,自然台东商圈更有优势。所谓此起彼衰,就是这个道理。
而商圈资源毕竟有限,所以更多的商业项目开始采用见缝插针式的办法操作。市北家乐福和大润发就是成功案例,这样的项目依托周边区域,当然经营也是不错的,但他们都有一个根本的因素,就是规模有限,只辐射临近居民,但因其便利性,也能有效削弱各大商圈的辐射,争到自己的客户群体。
这应该是青岛市区商业除了三大商圈大扩张之外的又一大演变特点。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是:三群狼几只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