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岛商业地产漫谈之四:高楼不胜寒

(2009-04-09 11:23:34)
标签:

杂谈

    追溯建筑史,东西方对高层建筑的理解是有很大不同的。在中国,主要是塔,这与佛教文化有很大关系,东汉以后,佛教东来,高僧圆寂后藏舍利的地方,比如少林有塔林。渐渐为中国建筑文化发扬广大,延伸到其他地方,比如目前所知道的古代最高的塔是北宋在河北的料敌塔,这个84米的高塔最大作用是查看敌情。

    西方高楼则往往是教堂建筑的一部分。我们知道教堂都有塔楼的,应该是为了更接近上帝。尤其是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兴起后,更是风靡几百年。我们看最有名的当是科隆大教堂,两大尖顶157米,让人震撼。该教堂1248年开工,1880年才完成,632年,也只有信仰的力量才能持续了!其实西方最高的还是乌尔姆大教堂的单塔楼,高达161米,也是1377年奠基,1890年才完成。

    到了工业时代,高度已经不是什么难题。其实1889年落成的埃菲尔铁塔的高度已经远远超过了9年前建成的科隆大教堂。

    而到了后工业时代,第三产业的兴起,城市空间的紧缩,写字楼的出现,还有建筑新技术的进步,使高楼层出不穷的出现了都市核心中。

    这个时候,高楼似乎是很多东西的象征,财富,政绩,面子,虚荣,种种都包含在内了。实用主义盛行的美国人走在了前列,芝加哥和纽约成为高楼聚集的水泥森林。各种风格和流派的建筑纷纷出现,比如帝国大厦,比如西尔斯大厦,比如山崎实设计的911的那个世贸中心大厦。

    到了20世纪末,美国人似乎不再热衷,而亚洲人随着经济的崛起,迅速展开新一轮高楼竞赛。我们看到这个马来亚吉隆坡的佩吉设计的双子塔,很像玉米棒子的最先出来,后来上海的SOM设计的这个塔状的金茂大厦高了,后来李祖原设计的这个台北101大厦更高了。日本人也来上海搞了个金融中心,一心要做最高。后来因为上边的圆孔又闹了一番风波,换成方的。其实这个事百忍倒是觉得国人有些太敏感了。再后来,迪拜的沙漠里的塔就到了800多米,可惜也遭遇了经济危机了,怕是难完成了。日本因为在地震带上,所以第一高楼也只有296m高。

   这是一个魔咒,就是摩天大厦建成之日就是经济衰退之时。其实从经济周期来说也很正常,一般经济发展快了,大家发财了,野心也就膨胀了,于是就想搞个高楼了,于是就上马了。但经济不会老景气,楼也起来了,低潮也来了,于是就凑一起了。

    国内也不例外,毕竟国人好面子,好大喜功、大兴土木也是传统了。除了刚才提到的上海外,当初深圳的地王,广州的中信都不低。后来的广州东西二塔,深圳传说中的平安项目,都是很要命的。最要命的还是北京,鸟巢、鸟蛋之外,库哈斯又搞了个鸟腿,也称裤衩楼,差点着了火。最高的国贸三期都已经330米了,这个数字对于古都来说是很可怕的。

    如果到罗马去看看,就知道它城市的最高点是136米,也就是圣彼得大教堂的顶点,其他建筑要以其为参照物。巴黎要以凯旋门为参照物,佛罗伦萨的参照点就是圣母百花大教堂(114米),构成一个城市的中心点和至高点,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布局和规划,天际线、轮廓线、风景线,色彩面,建筑的横向立面和街道的纵向布局,构成一个很美妙的图画,这是很多欧洲城市给人的印象。中国古代也有很多这样的城市,去看看苏州、丽江、平遥的古城,都是这样,给人一种美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是一种享受。但到了现代大都市,尤其是摩天楼里,这些感觉一切都没有了。

    青岛也不例外,老城市原来德国人规划的其实是不错的。56米高的圣弥埃尔教堂的塔楼是中山路老城的最高处,其他以低密度为主。但后来海边起来一批高楼,尤其是百盛家的215米,显得极为突兀。而后来老秦市长主导的八大关,也是没有高楼。但那么两家酒店却在中心区破坏了这个和谐,最要命的是,居然在海边树一个东海大厦,更是一大败笔。该建筑被评为青岛最大的牙签。

    开发区也起来了国贸中心,崂山本来只有个酒店,现在也是都在拔高,据说限高是160米,于是大家都做到159米!

    到了香港中路,高楼就比比皆是了,也没有什么天际线了。96年的福州路口的金融中心以240多米的高度,长期占据榜首。而真正的地标,大家似乎更认可数码港,该楼才138米。但通过外立面的处理,层次感和现代感十足,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其实真正在设计上,要花大本钱才行。香港那个著名的270米中银大厦,20年多前请贝老先生等来设计,可是花了一个多亿!

    但新世纪以来,规划也是开了口子,大家于是比赛似的建新高楼,过200米的楼忽忽而起,万邦、中铁都过了240米,远雄和泰山基业都超过220米,东海路九号住宅才198米,反而矮了一大截,至于凯悦,更少了。

    刚刚出炉的燕儿岛路的改造,还有几个超过200米的高楼。

青岛商业地产漫谈之四:高楼不胜寒

    最显眼则是已经挂牌的福州南路老建委的地块,据说达到了339米。将超过烟台海滨一号330米的高度,让青岛坐上山东第一高楼的宝座。

    超高层建筑通常由于它特殊的地位,成为一个地区的地标式建筑。近年,对这类建筑物称之为科技的集中体现,综合国力的象征,城市的标志等等,其实这些是片面的。

这些高楼由于其体型巨大,功能复杂,容纳人员众多,除了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之外。还面临消防、卫生、停车、交通、风阻、水电、上下通道都诸多难题,在经营和使用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比如金茂大厦的每平方米造价大体上要20000元人民币,每天的正常运行费用约需上百万元人民币。所以,早已经失去了其节约用地的意义。

    至于九一一这样的风险也是不可以忽视。何况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市场销售更是个更大的风险。

    总之,高楼不胜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