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大鳄争亮剑,本地企业不做声
标签:
杂谈 |
去年9月,百忍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本地地产企业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很多人反对,斥之为胡说。而一年以后来看外来巨头和本地企业的表现,形势比想象的还要严峻些。
下半年来青各家大鳄动作纷纷展开。8月初绿城理想之城以比较高的价格开盘,一个月热销300套,9月再销100多套。支撑起了市区楼市的半壁江山。成为市场中的比较耀眼的明星。9月位于市北的万达39克拉也是推出其小户型的公寓,开始认筹,一个月卖一百多。而中海也先行推出其在胶南的首个楼盘熙岸项目,开盘只有4080元,对区域市场激活将发挥作用。卓越也是动作不断,以比较强的姿态推盘。保利也是动作不断,项目进展速度非常快。
更不要说宝龙用3680的价格来冲击城阳市场了,9月也卖了88套,坐上了区域老大的位置。
到了十月,万科开始展开动作。四季花城项目开始时小高层价格是4500起,百忍当时觉得太高了。谁知道万科很快调整策略,到了前几天开盘,结果小高层起价3000,均价也只有3400左右,几乎与当地其他楼盘价格无多少差别,项目本身的利润也很低了。结果四季开盘热销200多套,推出房源90%当天消化。万科执行王石战略杀伤力开始在青岛显现。另外金色城品也开始热推,主推高层90平套三户型。
http://img1n.soufun.com/blog/2008_10/08/article/1223429281968_000.jpg
说到户型,本地几个著名的企业的也见过,尤其高层基本上都是大大列列型,比如俘山后的一个著名楼盘,套二房就是88到105平,公滩几乎都超过20%,很是浪费。
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在户型上有什么差别?就是89套三和98套二的差别。外地的万科、中海、保利有效压缩了公滩面积,使高层的实际公滩甚至低于10%,给买房者以巨大的实惠。在总房价不断升高而楼市有严重依靠年轻人的今天,这样的产品策略当然是最有效的。
也可以说,青岛在众大鳄的带领下,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层户型70-80套二、80-90套三的时代,如果开发商不是做高端,而又在户型方面不重视这个变化的话,再搞什么80多平的套一、100多平的套二的话,将在竞争中处于被动。
在目前的形势下,大鳄们不因市场低迷而放慢脚步,在本地企业的缺钱收缩的情形下,他们基本上采取攻势,所以下半年的青岛楼市无疑是他们在唱主角。
本地企业或者在裁人,或者在拖后,或者在转移资金准备撂挑子。总之,有点心甘情愿的被边缘化的味道,不知道下一步会如何?
百忍想起11年前的往事:1997年,倪润峰领导长虹发动价格战,震动整个彩电市场。当时海信在北京开记者会,会上周厚健同志用带青岛味的普通话很坚定地说:我们不降价,然后是以科技、服务取胜云云。结果不到两个月,海信彩电就降了40%,比谁都狠。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因为市场下滑太猛了。正是这样壮士断腕措施保住了市场,才使海信成为长江以北唯一的一家彩电企业幸存者,有了今天的海信的规模。
11年后,海信地产是否面临着同样的局面呢?它的决策者们还会有他们周老大当年的勇气和决断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