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学习公社 |
青岛成为1200万人大堵市,希望是黄粱一梦
最近官员们要把青岛变成1200万人口的大城市,当然,市区人口是500万,郊区加县乡城镇人口有400多万,农村人口只有200多万,开发商欢呼了,炒房者更欢呼----这得建设多少房子啊!这得赚多少钱啊!
但是青岛这点土地和资源能否承担如此多的人口?似乎没有人去管,就是一个交通问题只怕就会让青岛变成一座堵城,进不来,出不去,动弹不得,尤其是有车的主。
在青岛这个主城区人口现在只有300万的城市,就严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每当人们看到横穿南北的318路和363路公交车的时候,都不禁有些惊叹,那百十来号人挤在车里的感受,不要说当事者,就是一边看的人只怕也是感叹不已。
目前青岛主要依靠重庆路和三零八国道等少数几条通道来承担南北的人流和物流和车流,道路的稀少,使拥挤的状况更加严重,而青岛本身的地形又使的交通工具依赖于公交车和私家车两种方式,没有其他城市都有的摩托和自行车之类灵活方便的其他类的交通工具。这就大大增加了公交车的压力,是大多数人的出行选择只有公交车一种。应该说,公交集团为这个城市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一个30多站的线路只要一元钱,这样的成本压力还是很大的,突出的问题是,交通拥挤的时间集中于早上上班和晚上下班这两个比较短的时段,而且无论早晨还是晚上,都是单方向载客量大,而不是双向的。如果增加大量车辆,全天的其他时间也面临着载客量不足的矛盾,从而使公交运营者左右为难。
就是新拓宽的山东路,面对汹涌的私家车,也显现出疲态,以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道路增加的速度再快,也不能赶上汽车的上牌增速。越来越多的小汽车将为这个城市的交通带来更大的压力,还有一个就是停车的压力,目前市南几乎所有的写字楼都面临着停车位不足的难题。
而随着市南和市北两区剩余土地的减少,青岛未来居住区的中心必然向北转移,从目前的土地情况来看,北部尤其是四方和李沧两区将成为青岛未来的人口承接区域。大量的年青人将在这些地方购买房子。而根据规划,到2020年青岛主城区人口要达到500万,大量的人口都要在市区北部安家落户,而岛城目前的写字楼市场基本上集中于市南沿海一线,市南和市北两区的住宅用地已经所剩不多了,更多的是建设高大的写字楼,很快还有大批的写字楼上市。市北区规划的中央商务区从整个城市的角度看也在南部,崂山的商务区亦不能例外,按发展趋势,未来数年内,将有更多的写字楼上班族都要早晚奔波于这个城市的南北之间。
要解决道路拥堵、公车不足的问题,就要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减少人的流动性,就是缩小人们的活动半径。一个人,无论是工作、购物、上学、消遣、娱乐、休闲等等,都能在最近的地方解决,不必跑到很远的地方去,这样就等于减少了人们对交通的需求,从而从根本上缓解岛城的交通压力,降低城市的废气污染,还可以减少人们的出行的支出成本和时间成本。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对整个城市的规划做出一个完善的方案。西方国家20世纪后期在大都市布局上兴起的卫星城模式,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即在一个小的卫星城内部构造相对完善城市功能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得人们足不出城就能生活和工作,从而缓解大城市病。
就青岛主城区而言,从地图上看,恰如一只长筒靴子,团岛是靴尖,崂山石老人是后跟,市南沿海一线就是靴底,城阳自然就是靴筒口。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减少这个靴筒中的人流量和车流量。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完善北部的城市功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缩小南北差距。但又不仅仅如此,比如在城市的写字楼建设上,就应该在北部多规划一些,减少南部的建设。让四方李沧城阳的人们能够在本区上班,目前北部已经出现了写字楼,比如城阳区的国际商务港,海都商务中心;比如李村广场的三星大厦,四方北部的雁山世纪金桥商务中心,据说百通的广场商业项目和绿城理想之城里也有写字楼。但还不够,这除了规划和城建部门的鼓励外,还需要人们转变观念,消除写字楼一定要在海边的固有观念。还有比如在商业和学校的布局上,就要有比较均匀的分布,和新建设的居民区相协调。
但是这些似乎都很欠缺,尤其是北部,欠帐太多,不知道到了所谓的2020年是个什么样子?大量汽车如乌龟一样在仅有的几条道路上爬行,人们互相抱怨,喇叭声此起彼伏,到了哪个时候,大都市还有什么意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