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忍分析:为什么青岛人的工资普遍不高??
工资不是房价,政府就是想推也难,因为这是个产业升级的问题,何况还不一定想呢?
一个地方的工资,最大的因素在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这是经济学的常识。青岛人的工资低也不例外。
百忍分析一下青岛本地的情况。
青岛虽然号称沿海发达城市,但其经济水平不能只看GDP, 那是政府吹出来的。其实很弱。
如果连产业结构一起分析,那就更差了。深圳有个华为,本科生入门基本上就是五六千吧,硕士博士几千人,一个企业发的工资就是惊人的。这样的企业多了,深圳的工资自然就水涨船高了。
青岛只是靠外贸起来一批人,近两年靠房地产也有一批。其他的不是很多,分析其企业类别,就可以看出,确实是很虚的。比如国企普遍亏损,就是改制之后也没见咋样。老杜要说干点事就是把几个垄断巨头给引进来了。或许对黄岛的影响会大一些。
外企尽是些韩国人高的小企业,真正的大企业如三星、LG、现代等或南下苏锡,或北上京津,青岛是很少被考虑的。来得那些小老板都是在本国混不下去的,利用中国成本低廉的优势,来搞点利润。台资企业也没有成规模和技术含量的。英派斯据说就很大了,但是跟苏南的一比,就很寒碜了,而且技术含量很少。至于欧美日的大企业更是少得可怜,只有朗讯、庞巴迪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个,这样对整个市场的影响极小。
本地民营企业更是一般,不要跟江浙比,就是比临沂都有差距,近期几家民企上市就好一通吹,其实人家临沂只在新加坡就已经有7家上市公司。关键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利润自然也低。管理水平更是差到惊人的地步。号称老大的广什么发,已经被收购了,其老板原来每天揣着一大堆印章——对其他人不放心阿,结果还是出了员工串通将油变水的严重事故,损失几千万。所谓的民企老板们大多目光短浅,百忍见过很多,有了钱先奔驰宝马一通,在制度建设和人才引进上就吝啬的要命,企业怎么可能做大做强?
这里流传着一个笑话:南方某地产大鳄派一个经理先期来青岛探路,其回报南方总部的报告极简单:“此处人傻地多利高,速来”还用了三个比喻来说明问题:买房子像买大白菜,炒房者如过江之鲫,房价像火箭。这个报告不小心被泄漏了,于是大家都来了。青岛本地的开发烈士就会多起来。
外来的人才很难留住,青岛的外来人口两大部分,一是东北人,以黑龙江最多;一是鲁西人,以荷泽最多。他们从事比较低端的工作为主。真正的名牌大学和海归等高端人才很少到这里来,因为没有市场和平台。就是政府的表现也差强人意,我们知道首富施正荣就是无锡市政府提供风险基金把他引入的,就是这样一个人才,可以给一个城市带来一个新兴的产业。
工资不高,人才难来;没有人才,企业不强;企业不强,工资难高。青岛的怪圈不知道如何打破?? 希望在新一轮经济向环渤海的北移中抓住机会,否则很难打破这个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