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心得——旧文整理

(2025-04-21 15:02:07)
标签:

书法

行书

楷书

草书

活法

分类: 修身
书法心得——旧文整理


     最近,偶然和朋友聊起书法,想起多年前,自己写过一篇关于书法的博客草稿。那是2013年12月写的,今天找出来,删除部分闲聊,简单整理,虽是口语为主,但也算一份纪念。

    书法,就是写字,写完字,别人看顺眼,自己看顺眼,就可以了。
    有些书法,不是艺术水平高,是因为是名人写的。比如,马云写了个字,最近卖很高,因为他是名人,虽然他的书法是业余爱好。袁世凯也不是书法家,但要有他一幅字,也值钱了,这个是历史价值。
    再就是市场需求,物以稀为贵。市场价值,是供求决定的,不完全代表作品艺术价值本身,人的价值也是如此。有的人收入很高,很富裕,不代表这个人就有生命价值,只是他恰好适合谋生,迎合了市场需求,市场给出高回报,和名人画画一样。当然,有的人,是名利双收,有钱,还有艺术价值,或者,人生价值。就好像乔布斯,他对百事可乐的经理说,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呢?还是跟我一起去改变世界呢?我给你的工资,没百事可乐多,但我在改变这个世界。百事可乐的总经理就决定跳巢,放弃100万年薪的岗位,来苹果公司干这个50万年薪的岗位。他希望自己活的有价值,这个价值,不是金钱价值,而是干有意义的事。我们活着也是如此,要活的有钱,更要活出价值来。

    前段时间,我看完了启功讲书法的书,昨天看沈从文讲写字,又看了范曾讲书法。我看书,就是这样,喜欢找来相关的书一起看,类似东北烂炖,好几种菜,放一个锅里炖,炖出自己的味道,吸取众家之长。最终,哪个都像,哪个又都不是,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是孔子的方法。同时,自己写一写,就明白了他们说的意思,也算是学而时习之。

    其实,学别的也是,学摄影,学画画,读书都是如此。我按启功讲的练书法,也突然就有感悟了。练书法,就是找经典的碑帖,一遍一遍的模仿,写多了,就领悟了。读书也是如此,和临帖一样,与其自己瞎琢磨,不如去看书,自己瞎琢磨,不如去临帖。读书,要读经典,而且,要读和你有同感的经典,和你相似的人,你能读懂的人,心领神会,拈花一笑。我读梁启超,康有为,孔子,也是如此,我读懂了他们,有时候,感同身受。画画也如此,范曾说,他临摹八大山人的作品,后来,突然就觉悟了。昨天看范曾的书,他引用柏拉图的话,大意是,世界的表象来源于自然,表象是自然的临摹,艺术是表象的临摹,我们不能临摹自然本身,自然是通过表象表现出来的,他这个话,也是他学画的精髓,所谓精髓,就是临摹经典作品。学西方的画,就要模仿达芬奇,毕加索,拉斐尔,梵高。学中国的画,就要学八大山人,唐伯虎。写诗,写文章,其实,也是在模仿经典作品,莫言的作品其实就是在模仿《百年孤独》,他自己都承认。

    不同的领域,有相似的问题。这就是博学的优点,换几个角度看问题,突然就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了,就找到核心的线索了,然后,再推演,这就是一个归纳和演绎的过程,很多发明,也是这么来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总在想,换个角度怎么样呢,我在看书法书时,也是想,换本书会怎么说呢?另一个大师会怎么讲?多几个角度看,看问题就立体了,生动了。比如,启功说:写行书,要有写楷书的感觉,写楷书,要有写行书的感觉。原话忘了,大意是如此。后来,我写字的时候,发现很对。写楷书,缺少行书的感觉,就太死板,写行书,缺少楷书的感觉,就太飘。后来,看范曾讲孙过庭的《书谱》里的话:“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发现,孙过庭在唐代,就说了类似的话,就是这个意思。和我的理解基本一样,大家的感悟是相似的。

   其实,博与精的关系,也好像草书和楷书的关系,人的主业和副业,也是如此,做主业,要有业余爱好的心态,玩业余爱好,要有点职业精神。城里和城外呢?此岸与彼岸呢?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都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思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像太极图,阴阳互动。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不远人,人认为道很远,很难做到,所以,道才远,其实,道并没有那么遥远。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穷和尚到了,富和尚没到,非南海远,人自远也。

    练书法很像老太太登山,不紧不慢,四平八稳,心态平和,才能写好,越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方寸之间,文字已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