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能“设计”孩子的未来吗?

(2020-11-25 16:08:30)
标签:

育儿

文化

刘庆邦

分类: 梅子书屋

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指向分离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而在刘庆邦的《家长》中,我们感受到的,却是牢牢箍住孩子成长的母爱。

 

小说《家长》的主人公王国慧随丈夫由农村迁居矿上,她个性倔强,善于隐忍;又如她名字中的“慧”一样聪慧,学会了世俗的生存伎俩:由农村主妇成长为“公家人”,丈夫也由井下调任至科室。她还迅速掌握了城里的“家长”模式。

 

家长能“设计”孩子的未来吗?

然而,当儿子按照她的设计,由农村小学转入城镇,考上重点高中,却因单相思,精神出了问题,不得已辍学。母亲却让儿子娶亲,把希望寄托在孙辈。小说以母亲进入重症监护室,儿子因掐死孙子被公安机关带走为结局。

 

鲁迅曾提到:有婴儿出生,如果贺客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肯定会被暴打出门。”

 

的确,人们在潜意识里拒绝“真相”。 在文学作品中,只有诚实的作家会呈现“天地不仁”的悲悯结局,让读者反思情节表层肌理下的伤痕。

 

作家与作家间存在着相似性,刘庆邦恰恰继承了鲁迅的批判传统,他不仅揭示了人性中“安身立命”的悲哀,甚至比鲁迅写得更复杂、更注重细节。

 

在小说的细节中,我们看到家长对子女的种种“设计”。

 

身份可以是设计的。但是,身份发生变更时,与事件相连的生命并不一定会与事件的变更而更迭。儿子直到精神崩溃,都没有完成身份的转变,他一次次等待伤口愈合、结痂,但那创伤又一次次重现,使他最终成为社会的“弃儿”。

 

事实上,世界与我们之间隔着一堵墙,而孩子的成长则是不断地在墙上凿洞,去发现墙后面的风景,从这些洞口中透进的光,会让孩子兴奋、眩晕。而孩子们则在探索中收获生命的每一次裂变,从而完成自我成长。

 

诚如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所言:“每个人都像是一粒没有任何标记的种子,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每株植物本身就是独特的,父母会成为发现者、探索,而不是批判家或塑造者。”

 

刘庆邦笔下的家长是可爱的、可憎的、可悲的,折射出了普遍的人性。如何让家长拥有耐心的大爱呢?在社会的变革中,家长的价值观又该如何被关照呢?

 

作家没有义务为我们下结论,但好的作品会给我们刺痛,带着我们去思考。这是刘庆邦留给每个家长的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