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茶缘之门

(2014-02-06 23:15:43)
标签:

还是

情感

络腮胡

感言

信念

文化

分类: 心灵小记

茶缘之门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极大的喜悦。

                                                    ——克·莫利

 

缘起——记忆之门

   关于茶的记忆,最初是外祖母把玩的一把朱泥紫砂壶,那满是无邪童趣的时光里,外婆一手执壶,一手摇着扇子,用潮汕方言抑扬顿挫地讲述传说的情景,茶香中,是祖孙间浓浓的爱。外婆故去时,壶也追随主人一同离开,如本是泥土复归泥土般,烟消云散。几十年过去,为了祭奠先人,特意来到外婆故乡,在海边,闻到凤凰单枞的香气时,眼前浮现出一位身着修身旗袍,姿态袅娜的闺秀的影像,那一刻,我重温了与外婆在一起的时光,刹那间,在茶香中,体验了一种与逝去先人的联接。

   曾见官窑美人般的茶艺师操弄茶盏,茶雾中,香茶萦绕于珍贵的茶器上,茶客也仿佛踏入文人雅士地位。曾在长城的烽火台上,观层叠山峦在深秋红叶中慢慢地被夕阳染成青黛色,耳畔听着司马台长城峡谷中的湖泊水声,席地而坐,品饮铁观音,秋风拂面,心中暖意升腾,似乎寻到一丝虚怀若谷的意境。不谙世事的年华里,曾循着秦淮河的灯影,就着茶店里的一叠豆干,捧着手中的春茶,怀想“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心事。还曾在朋友的茶园,不眠之夜,两杯茶,一杯绿,一杯红,两颗困惑的心,躲在不同的茶汤中,撞击着。

   茶缘,缘起那些混沌迷蒙的成长经历,当我们的心忐忑不安,心境游弋不定时,我们如何能寻到那种茶所带来的美感呢?如今,当我的人生行走过不惑之年后,虽依然没有悟道,但茶汤中,少了缠绕于心的琐碎心绪,渐渐清明虚空。

 

茶缘入门

   第一次见到范增平老师是在2008年夏,在中化大厦的会议厅,弟子们期待着厅门的开启。开门,这一生中最常见的动作,而每扇门后可能是你浑然无知的世界,学生们都期待着这位茶人导师出现在门口,为我们展示浑然无知的茶学。掌声雷动中,身着布衣唐装,留着络腮胡须的范增平老师稳健地踏入厅门,那日,因茶缘开启这扇门,有缘叩拜在范老师门下。

   聆听老师讲课,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讲到为何要叩拜,叩拜,人需先倒空“我执”,方能学习,学茶,需先学习怀有一颗敬重之心,从敬重每一个茶器做起,哪怕一块顽石,也值得你去敬重。

   时隔七载,京城隆冬时节,推开老舍茶馆的朱红色木门,再次看到了久违的范增平老师,两日的茶学课,同一师门的弟子们虽操不同方言,但彼此都露出会心的微笑,这笑容中,透露出因老师引领踏入同门的信赖、包容、感念。看到新拜师入门的弟子们一一叩拜、薪火传递,听到弟子胡英感言:“今日有缘拜到老师门下,希望能追随老师学习茶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做人。”我耳边重又响起老师七年前所言:“倒空‘我执’”。人之局限,不外乎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就认可,不符合的就否定,如若不将头低下来,我们如何接受正确的知识、理念呢?

   翌日,再次推开聚集弟子的那扇门,茶香萦绕,感恩歌曲飘摇在祥和的会场,弟子们皆因不同感悟而落泪,台上,老师也潸然泪下。此时的师生心境凝结在一种感念氛围里,如乐音,不论古典、流行、西洋、民族,皆因至诚、本真的内涵而融合。周国平说,判断一个人是否有信仰标准不是看他是否信奉某一宗教,唯一的标准是在精神追求上是否有真诚的态度。那一刻,老师视茶艺为信仰而终生追寻的信念感召了入门的弟子。

 

   台上,范老师用其饯行的感悟总结了成为茶人的三个阶段: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方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时光交错,我眼前浮现出川端康成在赏京都晚霞时的情景,那日本黄昏的天色于他看来,是渗透在夕暮茶碗中的,于是,顿悟,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范老师常言:“茶是凄美的。”诚如文学巨匠川端康成感悟“茶叶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蔡元培曾提出用美学当信仰救国的理念,范老师也说过茶艺之美可以是信仰,品饮一杯茶,可以从视觉、味觉、听觉、嗅觉、触觉中体验、感悟。一杯茶,如我而言,在品味过程中,一些特殊的记忆的确从“五觉”通道涌入……而依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理念看,我一直是徘徊在金字塔底层,一直在迷惘中寻求开悟。马斯洛讲,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金字塔的顶端,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而当他在晚年接触到中国道教时,竟慨叹,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自我实现”。我想,茶艺融合“儒、士、道”之理,“茶人”必可达到“自我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是,凡人成为“茶人”的三个阶段是多么难以攀行啊。

 

   尽管,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都凝结着茶人的情感,我想,那只是茶缘,因茶缘得以踏入这扇门,门后,是有缘人的重聚、和解、喜悦,还是凄美?只有用心慢慢走,才可悟道。

 

   那么,再次把自己“倒空”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