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看一本书,会发现主人公的心思与自己息息相通。不同的是,小说嘛,可以虚构,那个女主人公,好像是内心深处的“孩子”,她的行为全是那个“孩子”渴望身体力行的结果。
夜深了,北京夏季难得的凉风吹来,我坐在桌旁读安妮宝贝的《月棠记》,忽然感到重光就站在身后,看着我。我转头,却只瞥见,猫斜躺在紫色丝绒的床罩上,舔食着自己油亮的毛。夜色下,紫罗兰色的丝绒和爱猫水獭般的皮毛映衬着,闪现出幽幽的冷光,让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曾经有人警告过我,不要把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对号入座,我自然明白,只是,重光的行为、所思所想太让自己熟悉了,她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个“孩子”。
现实中,因为生活,我压抑了那个“孩子”的所思所想,有时候,为了压抑“她”,不让“她”来支配行为,我选择做一些繁琐、无需思索的事情,比如,练字。初习书法,画案上,满眼的碑帖,脑子里想的全是如何能做到浓淡相宜,如何能不洇水,头脑里全是线条,于是,那个“孩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不想和别人沟通,不想让朋友们了解那个“孩子”,于是,我把“她”——那个“孩子”
安置在心房中……白天,“她”像个娇羞、稚嫩、纯纯的女子,躲在闺阁中,拒绝会见一切客人,却也悄然隔着窗棂窥探喧嚣的都市;夜晚,当我写日记、听音乐时,我就和“她”对话,倾听“她”的感悟。
时间在我的脸庞峻刻上年龄的烙印,而“她”——那个内心深处的“孩子”,却永远是个孩子,她永远藏在我心灵的闺阁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