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焦作,走进新教育
新教育在焦作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是一个美丽的神话。2007年,一粒神奇的种子、一个痴迷的信徒、一位忠实的布道者——市教科所的张硕果老师,悄悄地改变着师生的生活方式,为焦作教育注入了一股源头活水;2007年,朱永新教授和常丽华老师精彩的报告,拉开了焦作新教育的帷幕;2008年,焦作正式加盟新教育实验,成为河南省首个实验区;2009年,焦作成立专门机构,划拨专项经费,以区域形式整体推进新教育实验。从三年的实验效果来看,新教育实验给焦作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在教师的专业成长、家校关系的改善、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推进等方面都颇见成效。

一、唤醒,寻找尺码相同的人
2007年3月,灵山——新教育贵州支教活动让焦作市教科所的张硕果老师有幸结缘新教育,并成为一粒新教育的种子。在很多人不解和怀疑的目光中,张硕果老师一个学校接着一个学校,一场报告接着一场报告,开始在当地推广新教育实验。许多教师内心沉寂的理想和激情被她慢慢唤醒。
“晨诵、午读、暮省”这种新教育倡导的回归朴素的新教育儿童生活方式,让很多老师耳目一新、怦然心动。一位署名“同样挚爱新教育的人”在张硕果的帖子中这样留言:“我是一位农村小学教师,在新教育的路上,有幸结识了您。您对新教育的无比挚爱,对新教育的深入理解,以及对新教育的执着追求,让我深深地震撼。在新教育的路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我都会像您一样勇往直前,决不退缩。我更希望在您的支持与帮助下,在孩子们小学生涯的最后日子里,给他们一段开心、充实、幸福的毕业生活。”
像这样被唤醒的老师还有很多,虽然是未曾谋面的陌生人,虽然没有任何行政命令的约束,但大家却不谋而合地走到了一起。当越来越多的教师内心成长的愿望被不断激起,焦作新教育实验的团队也逐渐壮大起来。就这样,由一个人的孤独行走,到一群人的结伴而行;由教师们的自发行动,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推进;焦作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见证着新教育的巨大魅力。
在焦作,新教育实验就像一个教师培训学校,培训成本很低,甚至零成本,却能让教师真正成长起来。更重要的是,它让老师们享受着一种诗意的教育生活,感受着来自职业的尊严和幸福。
“唤醒一个教师,就等于唤醒了几十个孩子,唤醒十个教师就等于唤醒了几百个孩子。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有人热血沸腾,有人将信将疑,有人半路退出,更有人中途加入,一切都是自愿,但最终留下来的就是新教育要寻找的尺码相同的人。”张硕果动情地说,“新教育人是一群理想主义者,这种理想更多的不是一种姿态,而是行动,真正的新教育人应该是那些扎根在教育实践田野中的‘农人’。这也许正是新教育倡导的田野精神吧。”

二、密码,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一本书加一本书,再加一本书,改变着一个家庭,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改变着一所学校,一个学校加一个学校,改变着社会。借助着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新教育在改变教师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着家长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关系。
(一)共同的语言密码
《特别的女生萨哈拉》是焦东路小学王璟老师班里孩子们共读的第一本书。把这本书作为共读书是因为班里有一个特别的孩子航航。
航航的眼睛往外凸得特别厉害,乍一看有些吓人。正因为这个缘故,她从未上过幼儿园和学前班。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有学生家长向学校反映要求调班,理由竟然是怕航航的长相吓着孩子。王老师顶着压力硬是把航航留下。不过,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航航吐字不清,连拼音关都过不了,做口算题竟然一列一列都是同样的答案,考试成绩总是二、三十分。同学们的嘲笑,家长们的冷眼,父母的悲观,让航航抬不起头,就像一朵枯萎的雏菊。这时,王老师想起了新教育团队推荐的共读书《特别的女生萨哈拉》。书中的萨哈拉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是个需要“特别帮助”的学生,她不写作业,不开口读书。但她热爱阅读,并疯狂地喜欢上了写作。萨哈拉直到波迪小姐成了她的新老师,才最终找回了真正的自我。
王老师组织班里的孩子共读这本书之后,这样写道:“航航,你就是我的‘萨哈拉’,让我来做你的‘波迪’小姐吧!”
航航也交上了她的第一份读书笔记:“我喜欢波迪老师,因为她会听孩子的话,懂孩子的心。我觉得她是一个好老师,就像王老师您一样。您在我的本子上写‘你真行!你真棒!’给了我很大信心。您说我行,我就一定行。您说我一定能当上护旗手,我就一定要当上。”
令人惊喜的是航航在课堂上竟然有勇气举手发言了。虽然同学们什么也没听清楚,但是,教室里却响起了异常热烈的掌声。慢慢地,航航变了,一个长期躲在角落里的孩子开始走入大家的视野,航航甚至开始仿写一些有趣的诗歌。班里的文集在学校的新教育年会上展览时,校长和老师们都不敢相信那些美妙的文字会出自那个曾经被人“特别看待”的航航。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通过班级投票选举,航航居然全票通过,当上了学校国旗班的护旗手。那一天的升旗仪式上,王老师看着航航带着自信的笑容站在升旗台上时感慨万千:是什么让一个孩子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快乐?是老师的鼓励,是同学的关怀,是家长的关爱,更是一本本童书、一首首诗歌、一个个绘本和一段段文字的交流。是啊,一本好书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也许我们怎样想它都不为过。
“以前我们看学生,一般只关注考试成绩、作业、纪律。一旦这些方面出现了问题,老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会很紧张。”毛虫老师们这样总结说,“参加新教育实验之后,这一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通过‘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中的师生共读共写,亲子共读共写,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找到了共同的语言密码,建立了更加和谐的关系。”
(二)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成长
焦作新教育开展时间不长,但一批教师在实验中迅速成长,主动从繁琐的日常教学事务中突围,借助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共同体及“教育在线”网络平台,选择了一种全新的专业成长方式。实验教师坚持用文字记录学生的成长,记录班级的故事,记录自己的教育反思,和学生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大杨树老师曾为班里六十余位学生送上了生日诗,半年多时间给家长写了27封信,建立了良好的家校关系。张凤霞老师连年带毕业班,但每带一个班,她都会在网上建立本班的实验帖。2008年秋冬,“毛虫与蝴蝶”实验项目向全国实验教师推荐了2008——2009年度上期优秀示范主题帖33个,焦作占16个。其中,五年级和三年级的优秀毛虫几乎全部都是焦作的老师。在“毛虫与蝴蝶”项目组推出的四位2009年秋冬优秀毛虫中,焦作市焦东路小学的郑李艳和张艳芬名列其中。
焦作市新教育实验课题组还成立了山阳毛虫俱乐部,定期举办山阳毛虫论坛活动,先后邀请常丽华、陈金铭、巍巍中条、快乐小荷、飞羽悠然、阿常及教育在线部分版主赴焦作与实验教师面对面交流,提升了实验教师的专业素养。课题组还将实验共享资料放在公用邮箱,教师的教育随笔也可同时发在邮箱里。常瑞霞、巫静、张艳芬、王丽娜、赵素香、张艳、赵莉莉等近30个实验教师成为焦作新教育核心实验教师,她们还加入了“教育在线”毛虫QQ群,不断与新教育实验专家及全国各地的毛虫朋友沟通交流。

(三)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老师唤醒了学生与家长,家长的无私帮助又感动了老师。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借助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这种神奇的方式变得十分融洽。和谐而润泽的教育,如同滋润而肥沃的土地,为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充足的养分。
焦东路小学六(2)班的董振辕同学和妈妈共读了《夏洛的网》等十几本书。有一次,妈妈要他做家务,他却不愿意去做。妈妈就引用《人鸦》里的话对他说:“‘这里容不下我行我素的乌鸦!你需要群体,群体也需要你’。家庭也是一个小集体,在集体中就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热情地干起家务来。
董振辕在其习作中这样写道:“在共读的过程中,妈妈有时叫我‘威尔伯’,有时叫我‘瑞夏德’,有时说我是长不大的‘彼得潘’,有时说我是爱写作的‘萨哈拉’,有时说我应该尝尝‘杜小康’受过的苦,过过‘青铜’过的日子。现在我们正在读《秘密花园》,妈妈又要和我一起锻炼,说如果我不锻炼,就会变成‘柯林’。我们的话有时连爸爸都听不懂,因为这是我和妈妈的‘语言密码’。每当这时候,爸爸就会找到我的书读起来,并参与我们的讨论。在我们共读共写的笔记本里,留下了我们一家三口的笔迹,妈妈说这个共读共写本一定要珍藏好,因为里面记录了我的成长,更记录了我们一家人的爱。”
像这样跟着老师走在新教育路上的家长还有很多。在中站区实验小学教师张艳的眼里,学生买应成的妈妈是班里改变最大的家长之一。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为了登录班级主题帖,买应成的妈妈第一次接触了电脑,并学着打字、回帖。她在帖子中说:人生有许多第一次,咱就为了孩子第一次摸摸电脑。
为了进一步宣扬“亲子共读”的理念,
2008年,焦作市教育局将每年十月份的第三周定为“亲子共读活动周”。在亲子共读中,因为有了共同的话题,家长和孩子有了共同的语言密码,彼此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开始真正生活在一起。幸福街小学三(3)班李沭阳的妈妈说,在亲子共读中,大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被触动,沉睡的灵魂被唤醒,心灵获得了再次成长的机会。我们收获的要远远大于付出的。在塔南路小学新教育开放日活动的当天,校长郭伟章收到了一位家长写来的小诗:“不爱感动/总觉得感动是世故/是虚伪/不要感动/总觉得感动远离现实/背道社会/不会感动/感动让人世俗/让人脆弱/然而今天/我感动了/为老师的良苦用心/为孩子的天真无邪……”
毛虫老师们为学生寻找着此时此刻最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在他们的心田里播下善良、感恩、坚持、信念、宽容等一粒又一粒种子,为他们精神生命的发育提供适合的营养品,并丰富着他们的“智力背景”。便笺、书信、短信、班级成长帖、家长会,越来越多地架起家长和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家长不仅可以看见开放的课堂,还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在分数之外,家长触摸和参与着孩子的教育,同时也更加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

三、榜样:书写教师生命传奇
新教育是一锅石头汤,需要每一个人的付出。正因为有了每一个毛虫书写的那一笔,才有了今天焦作新教育的精彩。
赵莉莉
“一朵花,可以拒绝香艳,但一定不要拒绝绽放;一个人,可以拒绝华丽,但一定不要拒绝成长。每天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表现出来,你就是最优秀的!我们有责任用自己的优秀,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说这段话的人叫赵莉莉——一位身处边远农村学校、曾经被职业倦怠深深困扰的普通小学教师,也是一个发誓要让学校因她而骄傲的乡间毛虫。她是焦作新教育团队的一员,更是这个团队改变教师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
曾经,她和许多老师一样,每天按部就班地上课、改作业,工作对于自己来说仅仅是一个谋生的饭碗,日子在平静和平淡中慢慢流淌。真正的改变是从结识新教育的那一天开始,一个在安逸、迷茫、颓废中消沉着的生命在新教育的牵引下,开始了一个新我的熔炼。就像她写给自己的2008寄语中说的那样:“2008之于一个乡间毛虫,是一个旧我的转身,一个新我的启程。不要只看到自己是一株小草,要知道那自然的绿色,对于荒漠是多么重要,不要只看到自己是一名教师,要知道你的存在对于那群可爱的孩子是多么重要”。
去年五月份,乡村新教育成果交流会的会场定在了赵莉莉所在的中站区造店回民学校,会议还吸引了来自外县市的部分老师。因为一个老师的成长,正在改变和影响着一所学校。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个人的力量有时也绝不可小视。因为新教育,因为赵莉莉,大家知道了中站造店回民学校,也记住了中站造店回民学校。

尤晓惠
焦东路小学55岁的尤晓惠老师是焦作新教育团队中年龄最大的实验教师了,今年十月份,她就要退休,离开自己热爱的讲台。即便这样,尤老师仍然满怀热情地投入实验。在实验中,她不仅学会了使用电脑,还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班级主题帖,在2008年“教育在线”评出的优秀主题帖中,尤老师的帖子《家有儿女》成为其中之一。来自职业的幸福感让尤老师格外珍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朱永新老师在得知尤老师的故事后还专门赠送《新教育》一书,并在扉页题字:“新教育人永远不老,青春常在”。
谢晨光
“我都五十多岁了,还没有人专门为我写生日诗,更没有人为我朗诵生日诗。”焦作市教育局局长张丙辰在焦作市首届新教育年会上颇有感慨地说,“这一首首生日诗触动着孩子们的灵魂,将成为他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而这时教育的力量也开始显现。”
其实,在毛虫老师的班级里,每一个孩子过生日的时候,班里都会举行一次特殊的仪式,老师和全班同学一起为这位过生日的孩子送上生日诗。孟州育新小学的校长谢晨光身兼校长、班主任、语文教师,却一直坚持践行新教育实验,一直坚持着为学校的老师和班里的学生送生日诗,让生日因为一个简单的仪式而成为生命中永恒的记忆。李鹏飞是班里一个特殊的孩子,因患脑瘫而双腿无法行走,在学校他需要扶着凳子勉强前行,在校外他则以蹬三轮车代步,因入学时曾遭到拒绝,他比同学要大两三岁,也显得更加成熟。什么样的生日诗才是最适合这个孩子的呢?谢校长颇费了一番心思后,一首别样的生日诗——《飞翔的天使》终于出炉:
“也许是上帝犯的错/ 天使的翅膀受了伤/ 上帝很后悔/
他尽力地弥补/ 于是你拥有了/ 明亮的眼睛/ 敏锐的耳朵/
雄辩的嘴巴/灵活的双手……一首特别的生日诗在孩子内心掀起了飓风,从未有过的幸福体验也让孩子和父亲感动不已,他们不仅背会了这首诗,也把它刻写在了自己的生命里。
罡雪山
新教育不能没有农村,农村的教育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新教育做得好不好。离修武县城25公里的西村乡,是焦作农村学校新教育实验的典型之一。该乡50多岁的乡村毛虫罡雪山,对新教育实验充满热情。在他的感染和带领下,该乡各中小学都开设了富有农村特色的新教育实验项目,老师、学生以及一些多年没有看过书的家长,都加入了共读共写的行列。有一位农民家长硬是坚持为孩子写了四年多的教育日记。学校没有电脑,为推动实验他就亲手编写新教育简报,发给乡里的学校传看。“我有一个书香梦,从书香少年、书香家庭、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到书香村庄,我想实现我的梦。”罡雪山老师朴素的话语,道出一位山乡追梦人的心愿。
毛虫老师们借助故事、音乐、诗歌,首先唤醒家长,然后和家长一起,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一粒粒种子,感恩善良、坚持、宽容、信念……正是借助这些“伟大而美好的事物”,蜗牛的家、如意吉祥、大杨树、巫静、张艳芬、王丽娜、张艳,还有很多知名以及不知名的焦作毛虫,他们以从未有过的热情投入到新教育实验中,不但自己享受着教师职业的诗意与幸福,也改变着当地的教育,改变着人们对教师和教育的认识。

四、共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参加新教育实验的老师晚上发帖到十一二点是常有的事,但却很少有人叫苦叫累,每天都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工作中,原因是什么?道理很简单,因为老师们在实验中感受到孩子们接连不断的可喜变化,感受到来自家长的不间断的支持,从而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职业幸福感和尊严感。更重要的是,随着实验的深入,老师们也体验到了自身专业成长的快乐,有效地克服了职业倦怠。”焦东路小学校长李咏民说。
(一)创新培训形式
2010年1月5日早上7点半,焦作市马村区工小的校园里气氛异常热烈,来自尉氏、卫辉、周口的80多名参观者和焦作市160多名新教育实验教师,参加了“倾听花开的声音——马村工小新教育开放日”活动。
其实,在焦作,新教育实验就是一个教师培训学校,培训成本很低,甚至零成本,却能让教师真正成长起来。更重要的是,它让老师们享受着一种诗意的教育生活,感受着来自职业的尊严和幸福。“新教育实验开放日”就是焦作市教育局为推广新教育实验采取的一种“田野”培训方式之一,是集中展示新教育实验最新成果的窗口。除此之外,还有专家报告、通识培训、教师送课、教师专业发展个案分析、模拟召开家长会、跨校跨区听课、新教育现场会、新教育毛虫研讨会等方式。
目前,新教育实验在焦作已经实现了两个推广。一是在城区实现了由重点学校、部分班级、部分实验教师为主开展实验到重点学校全面推开、普通学校积极参与。新教育实验特别是“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实验项目的理念深入到城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二是实现了新教育实验由城区到县区、由城市到农村的推广。仅修武一县就有98所学校参与到实验中来。新教育实验团队成员还先后数次深入修武县西村乡等山区学校进行调研和培训,为当地的农民家长送去家教新理念报告,在农村中开展书香家庭的评选活动。同时,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踪辅导和培训。
据统计,2007年以来,焦作新教育团队通过这些方式先后培训焦作本地教师8000余人次、家长4万人次,培训外地教师4000多人次、家长7000多人次。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海门是新教育的发祥地,是新教育的大本营,也是新教育实验的最前沿。正是在这里,我真实感受到了新教育的春风扑面,感受到了新教育的盎然生机,感受到了新教育的澎湃活力。两三千人对新教育实验那种朝圣般的圣洁情感,令我感动。”焦作市教育局局长张丙辰在新教育年度工作会上动情地说:“三天时间,我一次不拉参加了全部活动,发现了我们与海门这些教育先进地市的差距。”
2009年7月,张丙辰局长带领焦作新教育团队赴江苏海门参加新教育年会,并把新教育实验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全市推广。海门新教育的品牌、特色、成效和集体参与、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态势,给焦作很多启示。通过海门实验校的展示活动和新教育十佳教室的展示,以及我市三年来新教育实验取得的主要成果,我们看到了新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最佳诠释。为此,市教育局还先后三次派出近百位校长、骨干教师、科研人员赴海门观摩学习新教育。

(三)影响力不断扩大
2008年12月,焦作成功举办了《冬天里的童话——相约焦作,对话新教育》全国研讨会。新教育研究中心专家干国祥、铁皮鼓、马玲,还有来自广东、安徽、山西、四川、陕西、江苏、江西以及郑州、开封、洛阳、安阳等共计1200余位代表分享了焦作新教育的成果。
对于焦作的新教育人来说,这是一份答卷,也是一次检阅,这是一次幸福的相遇,也是一次额外的奖赏。会上,焦作的“毛虫”老师讲述了自己和孩子们共同书写的生命传奇,而他们身上特有的那种倔强和韧劲,那种燃烧着的教育激情也让大家深深感动着。
安阳常作印老师在博客中写道:“这是一次用翅膀卷起风暴的聚会,使多少人心生呼啸。”
汝阳实验小学袁晓景校长发来短信:“我对新教育,对新教育人,无尽感慨,无限眷恋,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行动、坚持、执着、付出和潜心修炼!”安徽五河县实验二小王羽校长发来短信:“焦作之行不到两天,大家被感动和感染着,也许并未学到什么模式或简单的技巧,重要的是我们的心灵深处已开始被唤醒。我们更坚定地相信,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会只是冬天里的童话,但愿我们与新教育在春天有个约会!”海门市教育局丁建强主任带领江苏海门教育局一行七人也出席了会议,并通过校长座谈会对我市新教育实验进行调研,先后赴团结街小学、焦东路小学现场听课,参观实验资料,对焦作扎实有效的实验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焦作新教育团队的影响下,河南汝阳、尉氏、平顶山、开封、新乡及安徽等地的部分学校和教师也加入到新教育实验当中,大家彼此帮助,一同成长。

五、定位,素质教育有效载体
2009年9月18日,这个日子在焦作教育发展史上都会浓墨重彩地记上一笔。这是因为焦作市教育局在这一天隆重召开了全市新教育动员大会,在全市区域推行新教育实验,这也成为焦作教育发展新的里程碑。
(一)把新教育实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可以说,新教育实验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最具实践性、操作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素质教育的践行方式,也是我们一直在寻找而一直没能找到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推进素质教育的途径。”张丙辰局长对新教育的深刻见解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2009年,经过反复的研究论证,焦作市教育局用新教育实验来全面推进焦作的素质教育,以造福更多的学生和家庭,帮助广大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焦作市副市长牛越丽也明确表示,新教育实验的推广不仅仅要定位在课题实验上,更要认识到新教育实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为提升地方教育品质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市中小学学校和老师都要切实从学生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用新教育实验来推进素质教育。
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区域推进就无法实现。行政推动的目的就是要为新教育实验提供切实保障,解决实验中的困难和问题。焦作市教育局专门出台文件,成立了新教育实验区,出台实验区管理办法,规范实验区的管理。2009年,焦作财政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新教育实验日常工作,市教育局还筹措50余万元建起了“新教育之家”培训基地。为了让新教育理念深入人心,2010年1月,焦作市教育局还印发了一万五千册《新教育实验手册》,全部免费发放到实验教师手中。同时,将新教育实验列入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工作,通过年终办学水平综合评估予以落实,并将对新教育实验设立专项表彰。
(二)把新教育实验作为焦作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
“新教育实验是市人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不是赶时髦、标新立异,而是让我们的教师和孩子从中受益。”在新教育实验动员会上焦作市教育局局长张丙辰说:“推行新教育实验首先要更新局长观念,突出校长责任,关键是局长得真信,校长得真抓,老师得真干,要把新教育实验作为焦作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
针对目前焦作教育中存在的分头指挥、重复交叉,学校老师疲于应付、无所适从、无法进行深入研究的现状,焦作市教育局确立了大教育、大教研、大培训的理念,统一整合职能,归口到焦作市新教育实验研究室。在新教育旗帜的引领下,统一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统一整合大型实验项目和各种提升教师素质的活动,实现教师减负和各科室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提升成绩是新教育实验活动的额外奖赏
面对今天被不断异化的教育,焦作新教育人在反思: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当我们把一个高分数交到家长和孩子的手里,是否就意味着这是成功的教育?新教育实验不把提升成绩作为唯一的目标,但提升成绩却是新教育实验活动的额外奖赏。
“晨诵、午读、暮省”是焦作推进新教育实验过程中效果最好、参与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实验项目。它激活了教师成长的愿望,引领着孩子“悦读”、思考,唤醒了家长读书的需要。马村工小的赵素香老师自从参加新教育实验以来,所带班级成绩连年第一。去年,她成为我市小学教师中唯一一位受市政府表彰的“功勋教师”。正如人民中学校长李志强所说,读书是还原校园本来面貌,是把童年还给学生的需要,也只有读书才是提高成绩的最佳途径。
因为梦想,坚持走在这条路上。从孤单、犹豫、徘徊,到坚持、坚定、坚守,焦作新教育人一路走来,大家辛苦着,收获着,成长着,幸福着。他们相信种子和岁月,他们期待着所有的生命能在岁月里开出最美的花。他们也坚信,新教育能够引领焦作教育走得更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