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情感空间文学/原创圆无可取代的情感文化符号 |
分类: 说来说去 |
仅次于春节的中国第二大节日----中秋在即,多少个羁旅游子、故园双亲在翘首企盼,企盼一个梦圆之日。
到底哪一个符号可以代表中秋?不言而喻,除了“圆”,还是“圆”。
圆,已经成为中国最具亲情特征的文化符号。中国人在两个季节最思念亲人:年末的春节,是一年总结的时候,儿女怎能不在身边?年中的收获季节,谷粮满仓,远在他乡的游子到底饥寒有无,一定会让父母怀远泪流,于是,遥望苍天,寄情明月,希望上天眷顾人间至情至爱,在这个秋风渐紧的季节,让孤独的旅人回乡团聚,这样才可以共享秋之收获,用团团圆圆来温暖彼此的生命。至此,形成团圆情结,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越来越强壮的心音。
由圆而生明月,望月可寄托思念祝福。唐代王建有诗云:“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道尽了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共同祈愿。所以,中国的中秋节是最具人情味的节日,是世界节日中最人道的佳节。中国人重情重义的性格在中秋节中表现得最为深情彻底。实际上,这也代表了全世界的心声,比如奥运的标志,比如西方各种建筑中的“圆”的造型,因此,这不是一个民族的自作多情,这代表了全世界的心声,而中国是他们的老大。
中秋节始于初唐,盛行于宋。《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由此而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也参与其中,不断丰富了中秋节的内涵,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壮观的节日文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量知名诗人的中秋情怀和诗作,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沃土上又撒下了无数灿烂的种子,是中秋成为中国节日里无可取代的团员日。最著名的就是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可以说代表了华夏儿女的共同心愿,千百年来传唱不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特别是最后几句,可以说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里激起了强烈的共鸣,它的地位也是其他作品无法取代的。
由此而衍生许多其他形式的寄托,诸如吃月饼的习俗。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月饼和月亮一样,成为思乡文化和思念情愫的代言物。月亮可以仰望,可以同望,可以寄托遥远的思念。月饼可以拒绝,仿佛咀嚼着苦涩的相思,仿佛所有的滋味俱上心头,最后化为甜甜的回味。中国人喜欢圆满喜欢大团圆喜欢完美,中秋节正好发散了这种情结,是最恰当的情感载体。
团圆,故园,情缘,祝愿,这些谐音的字组合在一起,比较全面地代表了中国人的情感,而它们拥有着同一个发音,也是一种巧合和天意吧。所以,除了“圆”,没有什么符号可以这么准确地代表中国人的圆满的期盼,没有哪一个符号可以证明中国人的团圆情结。圆,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传统。
最后,用苏轼的词来表达这个传统节日里对所有亲人的美好祝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前一篇:小说:我的柔情你永远不懂
后一篇:秋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