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拜读余秋雨先生的几篇关于历史古迹的大作,忽然之间就厌恶起自己无病呻吟的写作来。余先生一生孜孜以求,北上朔漠阳关,西入巴蜀都江堰,南下湘鄂赤壁,拐而剑指欧非,终于冲出中国,走向世界。余先生每到一处,双眼一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挖地三尺,硬是把千年沉迹演绎成无比深奥的现代思想史,且不管祖宗愿不愿意,一律打上深深的余氏标识。按照余先生的方法,我也去猜想古迹前的余先生,必定凝神静思,气血上涌,面晕红潮,眉宇间分明刻满历代沧桑,那层层的皱纹便是超绝的思想的沟回。写到这,我也着实过了一把瘾,对余先生的笔法佩服有加:秀口一吐,便是千秋佳作;玉嘴一咕哝,遂成万代名品。可怜我若写这样的文章,必定绞尽脑汁,挥汗如雨,写一回死一回。
实话实说,我并不想炮击余先生,一则才疏学浅,脸上的沟回不够多,简直就是拿鸡蛋碰石头;二则余先生写些什么文章,别人无权干涉,何况他写得还不赖;三则我主要想借此来剜一下自己的肉疮,以期早得到疗治为好。
就说都江堰。那日坐大巴长途跋涉,一路颠簸,来到美丽小城都江堰市。本来有些雅致,大抵因为坐车的烦闷和无聊而消散殆尽。下车后,不是大呼“我来了,都江堰”,而是先找买水的地方。那天真的有点燥热,兼景区前兜售拍照的公家小贩,至今也没想起景区的大门究竟是什么样的与众不同。然后是每人发了一个用以表示身份的小牌子,导游说一定要带好,其中原委不得而知。只是觉得戴上小牌子,就好比打了标签的一号猪二号猪,剩下的心情就可想而知。在这方面,余秋雨先生肯定没有经历过,真是千古遗憾,要不他写的文章会比我们高出百倍。我们呼啦啦随导游进入,未见都江堰,先看两旁所立历代名人雕像,那个好啊。这就像吃饭,大鱼大肉还不见踪影,先弄几份小菜相送。小菜有味道,大菜自然错不了,这是引发食欲观赏欲的妙策。说了这些,我也觉得自己太刻薄了点,谁让我至今委屈呢?
终于看到都江堰的时候,只见那岷江浩浩荡荡,一路奔涌喧豗,至宝瓶口你拥我挤,轰然而下。导游左三圈右三圈,唾星四溅,汗滴脚下土,介绍了都江堰的身世和生平事迹,很是感人。然后同游者疯狂的拍照拍照拍照,炎阳似火,大汗淋漓,站好了,笑一笑,ok!一个一个,一张一张,咔嚓咔嚓,满意而归。我木了,也不是觉得拍照不好,不拍照怎么留下美好回忆?不拍照怎么证明你到此一游?只感觉太吵了,太闹了,太拥挤,太夸大,是现代人的眼光和想象力,是现代人是导游改造后的都江堰。都江堰是平民,是水和土的故事。我看到它,最先想起我小时候与小伙伴们堵水洼盖水库的小游戏。都江堰是个严肃的大游戏,是从小的理想变成了现实,是人与天斗的痛苦和快乐。
但是作古的人已经沉睡,他们的灵魂还留在都江堰。我在历史的荒地行走,我生怕吵醒他们疲惫的睡眠,因为他们只是伟大的平民,不是神。
我真想再去一趟都江堰,因为我现在的印象已经快消失了。再去的时候,最好是一个平淡的黄昏,没有吵闹,我一个人坐在江边,听岷江的诉说,听李冰的心跳。或者在那些荒芜的地方行走,与历史的灵魂同步。
不想写了,心里如此烦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