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海子顾城西川于坚欧阳江河刘春文化 |
分类: 随笔 |
一本谦逊而虔敬的书
辛泊平
在这个众生喧哗的时代,谈论诗歌是奢侈的事情,谈论诗歌批评是奢侈中的奢侈。我想,除去那些为了职称或者为了论文而论文的学子们,大众对于诗歌的批评恐怕多数来自网络的酷评,那种直接的、尖锐的言说方式,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然而,总有一些诗歌值得我们记忆,总有一些诗歌批评值得阅读。在此,我郑重推荐诗人刘春的诗歌评论《一个人的诗歌史》,因为,它有阅读的快感,还因为,它的真实与坦诚。
刘春首先是诗人,所以,他的批评文字是感性的。相对于那些言必称希腊的转引式的二手写作,这种写作时及物的,直接的。关于这本书的质地和品行,著名诗人王家新和柏桦的评论已经很精确和全面,我不想再从理学方面赘述。我只想从普通读者角度,说说对这本书的印象。
这是一本好看的书。因为诗人无意玩弄艰涩的诗学理论,更没有一般学院文论写作的清规戒律,它只是诗人的感觉。所以,面对所述案主的诸多“传说”,便没有那么多禁忌,而是自然而然。不管是警惕的质疑,还是善意的揶揄,无不体现性情和操守。读这样的文字是轻松的,也是亲切的,仿佛朋友之间的闲聊,无拘无束,既允许记忆的出入,也不拒绝立场不同的猜测。所以,无论是论述海子的纯真,顾城的任性,于坚的厚重,西川的睿智,欧阳江河的潇洒,都是贴心贴肺,趣理所致,皆为佳话。
这是一本博杂的书。说其博杂,并非指作品涉及的内容,而是指诗人的写作风格。在这本书里,既有传记的一般叙述,也有对往事的钩沉;既有活泼自在的随笔,也有严谨的评论;既有宏观的推测性结论,也有精确到词语的、扎实细致的文本细读。这种融合了写作众多元素的写作,无意间抵达了“元写作”的境界,自由而多变,异彩纷呈。而这种需要综合阅读体验的阅读状态也是美妙的,它让我们从那种风格单一、面目模糊的阅读惰性中成功逃离,把阅读变成了一次精神的体操和深度的休闲。
这是一本启蒙的书。当然不是所谓的思想启蒙,在今天,所有打着启蒙旗号的学说都显得可疑。刘春没有那种虚幻的野心,更没有蹚浑水的兴趣,他只是忠实于自己的对诗歌的虔诚,说出自己在诗歌道路上的点滴得失和点滴体悟。它是对某种层次诗人的启蒙,是对诗歌的自我言说,不关荣辱,关乎灵魂。在这本书里,诗人以他自己真实可感的阅读经历和对诗歌的思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生命被生命打动、词语被词语擦亮的触电一样的瞬间。在这些灵魂驻足流连的地方,灵魂不再虚无,而是以饱满的姿态穿越词语的密林,抵达另一个有别于现实的时空——生命的伊甸园,灵魂的香格里拉。
这一本谦逊的书。面对那些前代诗人,面对那些曾经荣耀的诗歌,刘春没有像当下的文学“愤青”一样唯我独尊,叫嚣什么“pass北岛”,而是始终虔敬地言说。即使是对当事人的批评,也是在历史的语境下表达,没有那种马后炮式的盛气凌人。我尊重这样的谦逊。因为,在当下多元的语境下,任何乖张和执拗都可能获得暧昧的掌声,任何无耻和孟浪都可能博得恶俗的名声。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看看,却发现,原来那些所谓的个性是那样的苍白。面对历史,面对历史上的人,面对依然健在的历史书写者和见证者,我们缺乏的恰恰是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在这方面,刘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那就是如何面对也许我们并不完全接受的文学传承。可以这样说,刘春的谦逊,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自己和诗歌的尊重。
《一个人的诗歌史》,是的,很诗意的名字,不是你的,所以,你可以赞同,也可以反驳,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的参与,和坦诚的姿态。它不会勉强,更不会强加,你所做的就是倾听,然后甄别,然后扬弃,就是这样。2010、2、26
《一个人的诗歌史》
发表于2010年3月13日《秦皇岛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