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拥有的文明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明的反思 |
http://s10/middle/4ae809f7g91ea90ebda49&690
这个祸患是从吃雪糕惹回来的!
话说八月的某一天,天气酷热,阿人到雪糕屋买来甜筒消暑。正在吃得美味之际,一张硬卡纸阻着阿人如狼似虎的「进攻」,阿人满心狐疑,把硬卡纸从筒里抽出来,一看之下,阿人乐得发狂了,他得奖了!是雪糕公司寻宝游戏的大奖,名贵房车一部。
自从有了房车之后,阿人每天筹算,他可以为这部房车添置些甚么东西。终于,他买了一套可以与它相配的地毡和椅套,还有各样时尚的装饰。房车是有了,阿人觉得他的装扮也要提升一下,于是添置了几套名贵西装。看看手上的生锈铁表,也实在太不成体统了,于是购入一只劳力士金表。既然挂上西装和金表,也就不好意思到「大排档」吃叉鸡饭吧,还是转到高级餐厅较为恰当。这个时候,阿人觉得他已经属于上层阶级了,实在不应住在公共屋邨里,于是阿人租了一间高级住宅。为了支持他上述的生活形态,阿人不但用光他二十多年的积蓄,还要向银行举债,并每天十六小时从事多份工作,直至一天,阿人破产了,身体也再撑不下去,终于撒手尘寰。
或许你认为上述故事有点荒谬,事实上,我在写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觉。但人类文明不就是落入如此荒谬的光景!
人类每当有新的发明,就必然地带来更多配套的产品,因而出现了现代生活里不少的「必需品」,不过,古时人类即使没有它们并不见得活不成。诚然,这些发明实在为人类生活带来不少方便,以致人类对它们的依赖已到达与生命尤关的地步,这里绝不是故意夸张,最明显的例子莫如冷气机了,若失去了它们,地球上或许会多了一半人失去生存乐趣。为了维持这些现代文明的必需品,我们搜刮所有可用的资源来支持这个系统。这种盲目地提升人类生活水平的追求,已使我们的地球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我们就像一头不停进食的巨兽,牠的身躯随着每天吃进去的食物而增长。事实上,牠并不分辨吃进去的是甚么,一些有毒的物质在不断侵害牠的身体。这种没有智慧的进食使巨兽的肠胃再负荷不来了,再加上积聚的毒素,最后,巨兽的肚皮被吃破了。
生态学者迪皮(J. P. Dupay)和罗伯特(J. Robert)曾用以下的比喻来说明人类文明应有的发展速度:
「在皮肤上移动要少于每小时五公里才算是抚摸。每小时超过十公里以上,算是摩擦,每小时四十公里以上,就是刮耳光了。没有一个人刻意限制抚摸的速度,但每一个人都晓得甚么时候是抚摸,甚么时候是摩擦或刮耳光。」
生态学者提出了一个「反生产性」的理论,意谓当一件工具被发明之后,其生产的效果与本来所想达至的效果刚好相反时,那么这件工具就变为反生产性的工具。
以汽车为例,这是城市人梦寐以求的代步工具,汽车的发明是为了节省时间,但城市人使用汽车已违反了这个意义,城市人必须增加工作时间来赚钱买车,加上维修费、保险费、塞车时间,再加上寻找停泊车辆的地方。因此,若把所有因素计算起来,城市人使用汽车代步比使用脚踏车还要慢。当然,对于城市人来说,汽车的意义并不止于节省时间,还是身分和地位的象征。不过,即使有人愿意使用脚踏车,现实的环境使之不容易实行,原因是汽车已取得马路的独占权,因而禁止了步行(因废气满布)和使用脚踏车的自由。
因此,生态学者认为,社会真正的进步必须是寻求一个最佳的发展速度和状态,对于一些到达反生产的工具,我们该弃而不用。
这个理论听起来有点抽象,但若把理论应用于现实的生活里,或许就较容易理解。在我的朋友当中,不少已成家立室了,每次见面,他们都慨叹持家不容易,最常困扰他们的,就是家庭的财政预算的问题,既要供楼、又要供车、还要「供养」不少分期付款的家庭用具。自出来工作后,财政竟比以前更为紧张,原因是俗语的「一阔三大」。有了收入后,就不断察看自己有甚么「需要」,先来一套先进的音响系统,再来一套摄影器材,后来数码录象机盛行起来,摄影机落后了,索性买一部录象机,当然不得不提的是不断更新型号的手提电脑和电话……,「需要」的名单里,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他们就劳碌地为「供养」这些必需品而赚钱,却慨叹已经很久没有做运动了,身心已疲惫不堪。无可置疑,他们的生活水平似乎是提升了,但生活质素却不断下降。还来不及思想人生意义的问题,生命不觉已过了数十寒暑。
回说文章开首的故事,阿人若能心念一转,了解到现阶段的他并不需要房车,把房车卖掉,换来一笔可观的金钱,而又能把金钱善于运用。那么,故事将会有美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