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故事玉泉马县令马夫人 |
分类: 影视故事:燕山龙影 |
第二十九章:贡献甜水,高僧兄妹起争议(113-116)
德光点点头:“懂点了,和尚拍佛祖马屁,是不是谄媚佛祖?”
姚瑶也点点头:“差不多吧,为了谄媚佛祖而谄媚俗世权贵,这就是你师父悟出的最高佛法!”
113
二十余岁的王英漫步走来,秀才装束,身背木架书囊,远眺玉泉山。
远处的玉泉山:山明水秀,云遮雾障,水汽蒸腾,隐隐彩虹。
王英放下书囊,从里面取出笔墨,一些游客慢慢围拢过来。
王英在一白墙题诗作歌:“山下泉流似玉虹,清泠不与众泉同”。
围观的游客人群中不断传出喝彩声,有人在取笔抄录。
王英的背影慢慢溶入玉泉山中。
玉泉山玉泉边,老百姓们在背桶、提壶取水,一辆拉水的毛驴车来到泉眼边,车上载有一个木制水柜,赶车的是一个老年人。
一位老者打招呼:“老弟年纪也不算小了,一天两趟拉水进城,可真够辛苦的。”
赶车老汉却乐呵呵的:“燕都城内的水井都成了苦水井,官家王府拿来洗刷都嫌有碱花,都是只要玉泉甜水,这不都忙不过来了。”
路边老者话语带着恭贺的口味:“天上掉下来的大好事呀!运水的营生好做,就能积攒下点铜钱给儿子娶上媳妇了。”
赶车老汉却摇了摇头:“身板不大行了,儿子出门打工回来,这驴车就交给他。”
老者点点头:“子承父业,命里注定,只要勤快,也算是端上了铁饭碗。”
西山县衙中,马县令桌案上摆放着一张白纸,上抄着王英的诗句。
师爷殷勤凑了过来:“太爷,这王英是个南方才子,听说了玉泉盛景,不远千里前来观赏,果然有才,七步成诗,妙句呀!”
马县令还在琢磨诗句:“山下泉流似玉虹,清泠不与众泉同……果然有点味道!”
师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小的认为,此句可以刻石树碑,立在玉泉山,那时玉泉将风火南北,能给我西山县带来多大名气?”
马县令不屑:“名气有啥用?能换铜钱?”
师爷耐心解释:“西山名气大了,老爷您还不随之大名远扬?提拔晋升是免不了的,接下来何止铜钱,是银子、金子!”
马县令开始琢磨师爷的话:“这事儿本县说了不算,要听夫人的。”
师爷断言:“夫人高瞻远瞩,肯定能看到玉泉山远景辉煌!”
夜里的绣楼内,马夫人已经就寝,马县令蹑手蹑脚来到床前,虔诚作揖,慢慢脱下外衣,轻轻爬上床榻。
马夫人突然翻身坐起,一脚把马县令踹下床榻:“这么晚回来,莫不又是去了聚香楼?”
马县令挣扎爬起:“不敢不敢,下官洁身自好,哪能辜负夫人?”
马夫人冷笑:“上月被从聚香楼拧着耳朵提溜出来,难道忘了?”
马县令语塞了:“刻骨铭心!永不敢忘!浪子回头金不换,夫人莫要冤枉了下官!”
马夫人不依不饶:“你这没良心的,若不是我哥哥替燕王带兵守边,你能坐上这西山县?老实交代,干嘛去了?”
马县令陪着笑脸:“夫人息怒,下官是见到称赞我西山玉泉的妙句,不由感慨,与师爷商议如何借机树碑立传,光大我西山县名气。”
马县令从衣袖中拿出白纸,马夫人接过眼睛一扫,神情不屑:“两句顺口溜罢了,还值得刻石立碑?奴家顺口几句,也比这个有用的多!”
马县令乐了:“下官蒙夫人垂青数载,还不知夫人也有诗才,夫人请赐教。”
马夫人开始作诗了:“听了!玉泉本应是御泉,御用泉水敬天颜。此水只应皇家饮,哪能擅留在民间?”
马县令提笔记下:“妙哉!可惜下官愚笨,体会不到夫人诗句真正妙处。”
马夫人提示:“这四句送到燕王那里,燕王会怎样?”
马县令开始沿着夫人的思路猜测:“燕王大孝,一定会上奏朝廷,将这玉泉山甜水封为御用泉水,寻常百姓将会望泉止渴,甚至我们饮用泉水也将成为僭越,这有啥好处?”
马夫人生气了:“要不怎么说你是笨蛋一枚?物以稀为贵懂吗?泉水出在西山县,你这县令肯定近水楼台先得月,发现御泉有功,说不定能得到朝廷封赏,这才叫名利双收。”
马县令由衷赞叹:“夫人若是男儿,必能出将入相!下官服了,这就呈文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