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失败真正的原因——中华剑道
(2018-01-29 08:30:45)
标签:
文化奇闻荆轲秦王长剑 |
二人还在绕铜柱追逐,秦王数次遇险,一御用医官把手中药囊投向荆轲,荆轲被耽搁,秦王终于拔出了长剑。
史书记载,危急时刻,群臣中有人高喊:“王负剑!吾王负剑!”
负剑即左手把剑鞘倒着竖立,平行移动到身后,以方便右手拔剑。秦王得到提示,再加上侍从医官夏无且用他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终于成功拔剑而出。
秦王手中的长剑。
秦王随身佩带的长剑,是傲视天下的秦国青铜长剑吗?
秦兵马俑、士兵手中的青铜长剑。
秦始皇兵马俑一、二号坑所出土的青铜剑,柳叶状剑身,又细又长,长度均在81~94.8厘米,远远超出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的宝剑,可见,战国晚期,秦国的青铜剑铸造技术已经远远领先于中原诸国。
测试青铜秦剑的锋利程度。
出土青铜秦剑毫无锈蚀,光洁如新,锋刃锐利,经试验,一次能划透18层纸,而且剑的表面进行了精细锉磨、抛光,极为平整光亮,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科研人员经测试发现,剑的表面有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却是近代才出现的先进工艺,德国1937年、美国1950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而事实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掌握了这种技术!
测试青铜秦剑的韧性。
据马青云先生的《铜车马御官俑佩剑之我见》中记载:清理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的第11过洞时,这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 150公斤的陶俑压弯了,人们移开陶俑之后,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
青铜剑也能具有极强的韧性?其制作谜团让现代人至今困惑!
荆轲的匕首不敌秦王长剑,秦王一剑击中荆轲左腿,荆轲扑倒在地,手中青铜匕首飞出,直射秦王。
其实,关于秦王的佩剑,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秦朝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谈到,秦王嬴政“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太阿即泰阿剑,《越绝书》记载的著名铁剑。秦王亲自接见外国使者,从礼仪与心理上来讲,当然会把天下至宝太阿剑佩戴出来。
秦王轻松避开荆轲投出的匕首,匕首击中柱子,秦王从柱子侧面闪出,连击荆轲,荆轲身被八创。
秦王挥手,殿外武士拥入,荆轲被长戈大戟围住乱捅……
铁质长剑与青铜短剑的对决没有悬念,就武器来说,青铜不如钢铁,短剑不敌长剑。
两名击剑运动员分持长剑与匕首模拟搏斗,明显手持匕首的运动员吃亏。
这是一次真实的长短剑对决,请两位“剑客”亲身体验一下长短剑的优劣所在,看一看荆轲死的冤不冤。
一把能够卷在地图中的匕首,长度应该在二十公分之内,秦王的太阿剑据野史记载长度为三尺六寸,从秦王因为剑太长而拔不出来看,肯定超过这个数字,就实验过程看,短剑与长剑的比赛太不公平!手持匕首的人根本无法接近手持长剑的人。
一名专业击剑运动员手持匕首,与一名手持长剑,但明显没有经过训练的工作人员测试,匕首数次获胜。
这是经过训练的专业运动员与没有击剑经验的普通人较量以短对长,实验的结果令人叹息:荆轲若具备庄子所说“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剑术,秦王哪里还有命在?看来鲁勾践的指责有其道理。
技术决定成败,荆轲的剑术与勇气不相配,致使刺秦行动功败垂成,否则历史必然被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