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奇闻荆轲秦王长剑 |
荆轲右手拿起匕首,左手扯住秦王政的长袖,匕首直刺秦王胸膛……秦王惊起猛往后撤,荆轲左手扯断了秦王的袖子,右手匕首刺空!
据《史记》记载,曾经驱赶过荆轲的剑术名家鲁勾践,听说了荆轲刺秦王失利,不由叹息:“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鲁勾践在指责荆轲平日练剑不用心,也同时在后悔自己看错了荆轲的豪侠为人,担心自己已被荆轲误会。
那么,剑术名家鲁勾践的指责有没有道理?
低矮的先秦桌案,两人做现场模拟测试。
让我们分析一下当时情形,首先能肯定以下几点:1、汉代之前,人们流行席地而坐,也就是说,荆轲见秦王,秦王是坐姿,荆轲必然是跪姿,荆轲并不具有优势,两人站起的速度应该差不多,但可以肯定一点:图穷匕见时,由于两人的姿势,任何攻防技术都不易发挥,即便用上今天武警战士使用匕首的招数,也总要先站起身体。
2、荆轲为秦王打开地图,肯定两人中间横着一张桌案,这个必有的障碍物很可能救了秦王一命。
3、袍袖,史书《战国策》记载,荆轲扯断了秦王的袍袖,前秦时期古人的衣袖,其宽度能宽到站起身也要拖地,这说明,衣袖是最容易被抓住的部位。
注意:宽大的衣袖也能使秦王免于直接面对淬了剧毒的锋利匕首!
现代人挥舞先秦衣袖。
可以想象,当地图中一把匕首突然出现时,秦王在第一时间会做什么本能反应,两人隔着一张摆放了地图的桌案,秦王的第一反应肯定不是站起逃跑,而应该是将自己宽大的袍袖挥向抓起了匕首的荆轲,这个本能动作能有效阻碍刺客视线。
也可以断定:秦王的反应是机敏的,曾经被赵国的使臣蔺相如用一个瓦罐瞄准过脑袋,被迫放弃了到手的十五座城池,秦王应该接受教训了。
宽大的衣袖被荆轲抓住。
《战国策·燕策三》记载的比较详细:“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这就是说,图穷匕见那一刻,荆轲的确左手抓住了秦王的袍袖,同时右手做了刺击动作。
秦王的衣袖看来没有闲着,最大可能是秦王为了自保,主动挥舞衣袖,把衣袖送到了荆轲手边。
一幅宽大的衣袖被扯断。
两人就此真正近身接触,但中间还隔一张桌案,荆轲唯有全力撕扯秦王衣袖,甚至打算把秦王拉到桌案上,像屠宰猪羊一般从容动刀。
但衣袖经不住撕扯,断了!秦王就此得以脱身,侥幸躲过了第一次危机,由此看,宽大的袍袖救了秦王一命。
荆轲的匕首刺空,秦王在后退中拔剑。
《战国策·燕策三》记载,荆轲最终身中八剑,临死这样为自己的失败辩解:“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但从前文记载荆轲“右手持匕首揕之”,再考虑到匕首淬了剧毒,劫持秦王的说法看来不能成立,哪有目的是挟持秦王、逼迫秦王签约,却照面先捅一刀的道理?
秦王在极力拔剑。
据载:荆轲“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的青铜匕首与秦王的铁质长剑的较量才算真正开始了。
但有一点,长剑必须出鞘。
看来秦王的佩剑太长了,连拔剑都碍事,这把剑肯定超过了三尺。
让我们试一试,看看究竟多长的长剑能长的不易拔出。
几把长剑,其中也有九十公分长的秦国青铜长剑,逐个测试。
可以断定,秦王的佩剑应该超过一米一,剑身超过了臂长,秦王当然不容易拔剑出鞘,这个长度的佩剑,应该是铁剑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