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子金山
子金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8,097
  • 关注人气:2,7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绣佛头陀78岁高龄远赴湖广之谜

(2016-09-23 09:45:26)
标签:

历史

文化

绣佛头陀

湖广

绿天痷

半生致力于王了望研究的莫建成先生格外看重《此册乃余姻家》书法价值:《此册乃余姻家》一贴,章法上行疏字密,或大小粗细相间而出,或圈误补遗时加修改,随意所至,自成体势,绝无安排之意。但通篇却天机相生,自然成趣,构成了一幅率真烂漫的心灵杰作。

他从书法角度对王了望的《此册乃余姻家》与《得怀素自叙帖》二者作了比较:《得怀素自叙帖》跋文在楷书中略见行意,作笔生动流转,饶有天趣。从中能看出王了望楷书师晋钟繇之法,深得钟书之神髓。笔画清劲,瘦而腴,刚而柔,笔墨饱满,表现出灵巧潇洒的风姿,在字形上多取偏势,似有钟繇《季直表》的基本特征和法度,高古纯朴,超妙入神,章法有行无列,行间隐寓以小见大之气、错落起伏之势。但与其晚年所书《此册乃余姻家》之作相比略有逊色,因王了望书法是以行书见长,故而楷书就没有行书那么精妙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王了望的手书《湖广京山县遇王鸣楚畣赠诗扇》,落款于公元1683年,是年王了望78岁高龄,长途跋涉南下湖广为了什么?

再有,78岁高龄的王了望年底又在陇干留下了《百花洲上颇经春》立轴墨宝,数千里之遥,他是怎么赶回陇西的?

至于南下湖广,显然离湖广最近和与王了望最有关系之地,莫过怀素故地湖南永州绿天庵,高龄南下似乎唯有一个解释:在有生之年继续寻根之路!目标是永州绿天庵,王了望要为陪伴了自己半生的怀素《自叙帖》找到归宿之地。

绿天庵,怀素和尚的修业殿堂,王了望来到绿天庵,在隔代先师怀素的故乡留下了一把手书折扇:“多日起常懒,此晨睡不贪。竹声通是语,山影半为岚,手软书春蚓,兴高写蔚蓝。诸怀志似醉,笑坐绿天庵。”

耄耋之年的王了望,却留给了后人更多的问号:对陪伴了他半生的怀素《自叙帖》是怎样处置的?所留诗文中关于绿天庵的描述,肯定了他去过绿天庵,而且留下了墨宝诗文,身边的怀素《自叙帖》留给了怀素和尚的修行之地绿天庵吗?

这不是猜测,大师肯定希望在晚年游历一次他心中的圣地:绿天庵。那么,当他感受了偶像故居之后,应该是把自叙帖留下?还是继续带在身边?事实上怀素《自叙帖》对他而言已没有了任何意义,留下似乎才能表达大师最终的意愿。

但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兰州修建碑林,一份怀素《自叙帖》拓片竟然意外出现,经鉴定为世上的第四个版本,同时被认为就是王了望版本的怀素《自叙帖》。

这下推翻了王了望把自叙帖留在绿天庵的臆断,我们看来需要回到1683年的绿天庵,去猜想78岁的王了望此时此刻在想些什么。

也许大师会像我们今人一样,怀疑手中的自叙帖是不是怀素真迹,他来这里的一个目的也是意图鉴别真假,但王了望的最终目的和我们肯定不相同,我们关注的是实际价值,而王了望应该是在意图确定:这个怀素是否是那个自己追随了一生的怀素?

最大的可能,大师如愿以偿之后,又把怀素《自叙帖》带回了故土陇西,王了望把自己的心灵寄托留在了身边,让怀素《自叙帖》一直陪伴自己走过了生命终点。

王了望从“疯僧”身上汲取了半生营养,但怀素《自叙帖》对于此时的王了望来说,已经失去了初得时意义,“疯僧”的精气神已注入王了望灵魂、流出笔锋,现在的《自叙帖》,在王了望心中不过一件故人念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