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面有人的王了望“北漂”生活幸福吗?

(2016-08-19 10:47:23)
标签:

历史

文化

国子监

魏琯

王铎

北京国子监,王了望步入中国当时最高学府,这也是大清王朝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翰林院大学士礼部侍郎王铎、吏部侍郎陈名夏等汉臣不时亲临讲解书法、《国策》、及六朝书。
我们可以推测:回到住处,灯下的王了望痴迷的仍然是怀素《自叙帖》。
当然,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一些道家经典《南华经》与《太乙经》等道家经,也是王了望的每日必修功课。
但是,对于一个在仕途拼搏的底层官员来说,这可不是什么良好习惯。
王了望开始了足以被一般人引以为自豪的京城生活,从顺治五年至顺治十二年间,他在北京待了七年,这七年间王了望当真感觉幸福无比?
非!我们从王了望留给我们的诗文中得到的信息是:“京官”王了望生活枯燥,情绪郁闷!
在京师,王了望曾写有《癸已腊月都门春》一诗:
    日驭劳今古,忙如流水回。
    东风歇不住,年里又吹来。
注意到了没有?此时期的王了望在用诗歌呐喊:我不需要日子如流水,期盼歇不住的东风!
此期间,有三个人的足迹与王了望的人生旅途发生了交叉,但是,这三位史料记载与王了望发生过联系的人,却留给了后人更多的问号。
第一个人肯定是王了望的“伯乐”:救命恩人魏琯。
江苏学政魏琯被调入京师执掌河南道,随后升任顺天府府丞,直至大理寺卿,这相当于现代国家最高法院院长级别。
魏琯的迅速升迁,论说该是王了望福星高照,遇到了飞黄腾达最佳良机,但是,仕途不闻马蹄声,王了望的官位一直在原地徘徊。
迄今也没有发现大理寺卿魏琯对王了望有过任何照应,对于王了望的仕途升迁,魏琯从未对上对下打过招呼。
王了望自己留下的墨迹中,不见与魏琯有过任何私人往来,看来高官与小吏之间的交往是单向的,以王了望的性格,若是身边同僚,可能还会有些交往,对于魏琯这样的一二品大员,王了望决不会主动上门走动,哪怕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后来朝局有变,魏琯却凑巧上了一个“谏籍没逃窝疏”,疏中指责旧例言辞有些偏激,有损皇帝“圣明”,顺治皇帝大怒,责其“偏私市恩”,降三级使用,后又借故将他“革职遣戍辽阳”。
按照清代官场惯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事祸及九族,门生故吏,亲朋好友,无不受累,但是,作为魏琯最亲密的受惠人王了望,却没有受到任何牵连。
我们当然可以据此推断:王了望的京师生活疏远了身居高层的魏琯,也正是这种清高孤傲,阴差阳错救了王了望自己。
据载,魏琯后来病逝于辽阳。
第二个人就是与王了望有师生之谊的王铎。
无论资历还是书法水准,王铎都可称前辈高人,早在崇祯十七年,王了望还在狱中为自己辩冤的时候,王铎便被授大明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只是因为清军攻陷北京才未能就职,王铎归附清廷后,被委任为《明史》副编修,后添为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
传说王铎入阁拜相,曾奉旨书写匾额“天下太平”。楷书巨匾挂上,顺治皇帝却突然发现“太”字少了一点,成了天下“大”平,正待发问,王铎手握秃笔,饱蘸浓墨,将笔向匾上掷去,遒劲洒脱的一个“太”字立即活灵活现,皇帝脱口称赞:“王爱卿真乃神笔也!”。
从此“神笔王铎”驰名天下。
就是这位“神笔王铎”,看了国子监贡生王了望的作业后,格外赞赏,评价其为:“陇西才子!”
“陇西才子”!四字中隐藏了大量信息:首先证明了王铎确实仔细研究了王了望其人,熟悉王了望的原籍、出身、诗作,当然还会有王了望最引以为傲的书法造诣。
但是,在书法领域,王了望在王铎面前,却只能算是“关公门前耍大刀,圣人门前卖百家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