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才子的仕途起步之谜
(2016-08-15 05:32:16)
标签:
历史文化怀素自叙帖明末才子国子监 |
后世有一种传言:“王了望为求功名主动献出自叙帖”
仔细分析,这个传言根本不能成立:假如主动献帖,献给谁?献给谁都会有史料记载传于后世,而且必然有去无回,但我们掌握的史料却是怀素《自叙帖》一直陪伴在王了望身边,此传说显然是无稽之谈。
但是,自古“无风不起浪”,这股邪风当然来自王了望不可思议的出狱,以及之后更加不可思议的踏上了仕途起跑线。
按照今人常识推论:一个僻壤老秀才,能够进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上面“没人”提携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国子监就读的贡生,衣食住行朝廷全包,学费不但全免,还支给月例俸禄零花钱,对于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的王了望来说,这无异于一步登天,这种不合情理的“穿越”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秘密?
是的,此时期的王了望名不见经传,唯一认识的“大人物”,唯有救他出狱的巡按甘肃的御史魏琯。
王了望是匹千里马,魏琯相当于王了望的伯乐,这位伯乐为王了望的进京到底出力多少?是不是暗中通融帮助了王了望?迄今没有任何史料记载。
根据我们现在能够掌握的文字资料,王了望被举荐进京发生在公元1648年,而魏琯于公元1647年便调任江宁学政,事实上离开了甘肃,魏琯于次年,也就是公元1648年奉命进京执掌河南道。
也就是说,王了望是与恩人魏琯同年入京,这里面的确有些意味深长:巧合?还是人为巧合?
我们可以大体推断出,魏琯肯定清楚王了望秘藏的怀素《自叙帖》,是否可以进一步推理:这位爱才的伯乐,不但救了王了望出狱,而且希望他能跟随自己来到北京,使自己能有机会亲睹怀素手迹?
至于是否暗中通融帮了王了望,这点没有任何史料支持,我们因此无法确凿断定,但已经就任江苏学政的魏琯是否给甘肃“有关部门”打了招呼?相比“冤辨”,后人还可解释因为魏琯发现了王了望才华横溢,而现在的王了望只是个陇上秀才身份,凭什么特例开恩上调进京?上面没有过硬的关系提携有可能吗?
所以,那个王了望主动献出了自叙帖的传言,也应该算是“无风不起浪”而此风有源头。
但是,也是公元1648年,清顺治5年,因祸得福的王了望神采奕奕进北京,中途题诗抒怀《出太原石岭关》:
“边地宁相近,黄云一抹愁。如歌塞上曲,不必小梁州。”。
此诗可以看出,遭受过牢狱之灾的王了望并未收敛多少清高姿态,依然一派指点江山精气神儿!这里哪有一丝被人施恩提拔的意味?。
前面说过,王了望其人,持才傲物,骨子里清高自傲,甚至我们通过他的狱中表现,可以断定其“铁骨铮铮”,不屈服于牢狱,不屈服于酷刑,甚至不屈服于众叛亲离,这种性格能够实施对上谄媚行径?
自古有“文如其人”之说,王了望心胸高远,能够写出“黄云一抹愁”的豪迈,说是“视功名如粪土”也不为过,又怎会把视为性命的怀素《自叙帖》,拿来铺垫自己脚下坎坷的仕途?
若非要回答王了望离奇进京这个问号,看来只能从中国的一句老俗语中寻找答案:“墙里开花墙外香”,王了望这朵陇上奇葩,首先“香”到了墙外眠州,而更加奇葩的是,眠州直隶州学政,竟然慕名举荐邻居家人才,这才使得一位43岁的老秀才,没有被彻底淹埋在华夏大西北的黄土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