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八百鞭鞭尸复仇
(2015-08-13 10:02:26)
标签:
文化历史军事吴楚之战伍子胥 |
分类: 青少读物《孙子伐楚》 |
孙武在其著作《火攻篇》中曾断言:“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战胜敌人,攻取一地之后,如果不采取措施保有胜利成果是很不吉详的。
或许是被孙子不幸言中,或许是孙子后来总结了此时教训,反正现在的吴军就是孙子所说的这种状态:吴军攻占楚都带来的并不是吉祥,而是逐渐逼近的厄运。
楚都大乱,吴军所到,十室九空,抢劫开始公开化,楚国百姓对侵略者深痛恶绝,自发的抵抗开始酝酿。
吴军攻占了楚都,却没能及时采取措施稳定楚国社会秩序,这肯定是吴王阖闾的一大失策。孙武面对这种情景也无可奈何,对正在处于膨胀中的领袖提出忠告绝对凶险,现在吴王就一个心思:搞乱楚国!
从吴军进入郢都后的一系列表现来看,吴王阖闾没有近期收兵回吴的打算,但是,这是严重违背“兵贵胜,不贵久”原则,孙子兵法开始逐步降低作用。
吴军在楚国肆意妄为,导致反抗此起彼伏,阖闾在主动走向失败,孙子虽名为统军主将,说到底也只是一个帮助吴王建功立业的客卿,没有资格与权力制止吴军行为,从此造成孙武心灰意冷是显而易见的,史书也几乎没有记载此后由孙武主军的战事。
这让人感觉到:自破楚之后,孙武已由吴王阖闾的主要幕僚退居为好友伍子胥的助手,对吴王的影响,显然不如挥兵伐楚之初了。
那也不要紧,毕竟伍子胥在阖闾眼中的份量还在。但是恰恰此刻最失去理智的是伍子胥!
伍子胥为复仇而来!仇恨,更能使一个人的智力蜕化,伍子胥的复仇行动冠古绝今,名留青史!
伍子胥追索活人昭王不能如愿,便把一腔愤恨发泄在死人身上。
他首先刨开的楚平王的坟墓,开棺之际,不禁心跳加速,满头白发几乎根根炸起,大仇人就在眼前,容貌栩栩如生!
楚平王毕竟是一国之君,身份高贵,也或许楚国人是准备永久保存遗体,以便子孙怀念,使用了什么高科技防腐措施,竟然尸骨完好,像是专门留给伍员撒气而特意保存的。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伍子胥摘下随身钢鞭――戏剧中的夸张,还应该是赶马车的皮鞭――开始了对平王尸体的教训!
据史载,伍子胥暴怒之下,精力非凡,竟然一气暴打平王三百鞭!尸体是不成样子了,鲜血不会飞溅,皮开肉绽是肯定的,但是伍员还是不能泄火解气。
伍子胥请示吴王,要求率部征伐郑国,囊瓦在郑国避难,应当除恶务尽。
吴王批准了伍子胥的请求,并给予五千精兵助阵,杀向了郑国。
楚国大夫申包胥与伍子胥的关系非浅,当初伍员逃出楚国之时,申包胥就曾冒险协助,伍员临行向包胥发誓:“我此生必定覆灭楚国。”申包胥曾答:“我此生必定致力保存楚国。”
伍子胥率军讨伐郑国的同时,申包胥也同时远走秦国,只身到秦国乞师求救。
延伸阅读:“上下同欲者胜”。出自《孙子兵法·之三·谋攻》:“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白话意译:所以预知取胜的因素有五点:懂得什么条件下可战或不可战,能取胜;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取胜;全军上下同一目的,能取胜;以有备之师待无备之师的,能取胜;将帅有才干而君主不从中干预的,能取胜。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