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曾带着士兵抢饭吃
(2015-05-25 07:30:42)
标签:
文化历史吴国楚国孙子 |
分类: 青少读物《孙子伐楚》 |
夫概战功摆在了那儿,明显在两场战中表现良好,是他带领士兵击溃了囊瓦大军,是他擅自策划了整个突袭计划,就实际说此两战中功劳最大者也是夫概,无怪夫概此刻感觉体内有一股气流在游动、膨胀,只觉得脚下轻飘飘的。
此刻孙武何在?除了吴王、伍员等少数几位,没人知道。
这些无关紧要,但对于奔逃途中的薳延来说,就“有关紧要”了。
庆幸脱险的楚军将士一直不敢住脚,大量的士兵已躺在了路边,能坚持继续走路的都是被恐惧吓退了疲劳。但逐渐也无法坚持了:人的忍耐度有伸缩性,只要一口气不散,就能近乎无意识挪动,但拉车的马匹不行,累极了就刻意罢工,有些实在畜生竟然不断倒毙于当道。
薳延的确无奈了,只得传令:就地埋锅做饭。
薳延在辛苦捡柴举炊,岂不知不远处是孙武指挥的三千五百人在等着开饭。
对夫概建议的“击敌半渡”,孙武在赞同的同时也采取了弥补措施:提军渡江,平行追击,丢弃兵车,徒步接敌,不给楚军留下休整的时间,步步紧逼,进而达到歼其全军的目标。
下决心采取步战,这也是受了夫概的启发,就机动性来说,失去了兵车倚仗的步卒反而更利索,对付不那么坚固的敌军车阵,步兵丝毫不落下风。
眼下战势:楚军处于仓皇败退的状态,其兵车虽然快速,但也有致命缺陷:马匹需要按时作息进餐,不然会导致造反罢工,何况速度也不见得能加快多少,跟行的步卒也需要补充能量,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千古一理。
孙武率三千精兵迂回徒步过江后,一直与败退中的楚军保持着一定距离,对于大量掉队的楚兵,孙武吩咐与予缴械就可以了,并且告诉他们,主动向后方去投降,那里管饱饭,
对于前面不远的薳延,孙武甚是清楚其心态及处境,也一直替他计算着作息时刻,现在终于等到了楚人精疲力竭的时刻,楚军需要解决饥渴问题了。
隐蔽围追的吴兵也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现成的熟食已经吃光,孙武说:不要紧,前面正给准备!
大家苦笑:还能提前派出伙头军?
薳延受到的是正规的楚国军事教育,所制定计划及指挥的本领也很棒,做事也有板有眼,并有其独到战略眼光,下令埋锅做饭,也是提前考虑到了吴军打过来的问题。
但他确信吴兵也是人,大家打架的招法可能有别,但对吃饭的需求还是一样,自然也要吃饭,而且楚军吃饱了以后也就有了精神、有了力气,就可以逃跑得更快些,即使被追上,也有气力一拼。
炊烟漫山缭绕,吴军方面有人惊奇:还就是有“炊事班的故事”在前方播出?建议:“出击吧!再延误浓烟已经遮住我们的视线了!”
孙武还是老话:“慢!可以先利用烟雾接近楚军,但不要进攻。”
一会儿功夫,烟雾渐渐散开,又有人提议出兵,孙武仍然拒绝:“楚军开饭的号角还没响,着急什么?”
号角响了,楚军开饭了,吴军开战了,楚军将士兴奋地冲向米饭,吴军将士兴奋地冲向楚军――楚军的号角其实指挥了双方的行动。
这实在难以冠以“战争”二字,说穿了就是抢食吃,无备的楚军没能抢过吴军,薳延逃跑,吴军饱餐了一顿。
估计大快朵颐的吴军士兵会大呼:楚国饭菜――味道好极了!
延伸阅读:“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出自《孙子兵法·之二作战篇》。白话意译:善于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征集兵员,不用多次运送军粮。武器装备由国内供应,从敌人那里设法夺取粮食,这样军队的粮草就可以充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