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逼得楚军主帅打算溜号
(2015-04-12 11:04:36)
标签:
文化历史孙子吴国楚国 |
分类: 青少读物《孙子伐楚》 |
孙武唯一关注的是:接战之后吴军的退路,看到楚军左翼故意留出的缺口,孙武笑了。
楚军中军的旗号也开始挪向两翼,看来固执的囊瓦是准备把网张得更大,正面宽了再宽,不愁兜不住吴军。
楚军预留的左侧缺口远处出现了吴军旗号,稀疏的很,在好远的树林中幌动,看不出有钻进陷阱的迹象,囊瓦有些沉不住气了,传令中军再向外围迂回,不主动进来不要紧,那咱就出动把你包进来!
大军已经开始向左一运动,缺口处看得见的吴军旗号还是在那里犹豫,囊瓦不禁兴奋:终于逮住你了!
谁知,中军正面突然响起了战鼓,一阵烟尘扬起,不知多少吴军兵车随着战马狂嘶,直扑过来!
目标正是囊瓦所在,莫非吴军在实施“斩首行动”?囊瓦大惊失色,忙催战车避开锋芒。
几乎处于横向的楚军难以转向,又是处在了挨打被踏的窝囊状态!一时难以还手。
幸喜囊瓦机灵,指挥兵车速度极快,躲过了吴军的冲击,犹如一股激流,吴军从囊瓦面前掠过,竟然从囊瓦故意留下的缺口旋风般冲出,囊瓦目瞪口呆,朦胧中感觉这仗没法子再打下去了。
囊瓦的中军经吴兵顺路箭雨照顾,又伤亡不少,幸亏吴军并不恋战,直顾逃出楚军包围圈,从空挡冲出,留下了一片混乱的楚军。
追击吗?吴军能跑到那里去?
囊瓦回过味来了:不能追击!一旦大军转身,必然难以止步,惯性形成,正面再来吴军怎办?趁势冲击,楚军岂不大败?左右已经来报:正面也发现吴军旗帜——看来就等着楚军转向呢。
大将之才囊瓦!败中不乱,乱中不慌:传令全军收缩结阵,步步退守,还是退向大营吧,哪里来的回到哪里去最为稳妥。
其实,对面哪有趁势来攻的吴军?至于正面以及左翼吴军的旗帜,都是绑在树梢上的――疑兵之计!
接连三战,战程都大出囊瓦意外,夜晚,囊瓦徘徊于军帐,心中泛起阵阵寒意:再打下去,胜机渺茫,还不如当初不渡汉水呢!
为将者,应洞察战局。囊瓦发现大势不妙,心生退意,思虑再三,终于决定:走人!干脆弃军走人!逃亡也比挨宰强!
接连三战,连吴军的影子都没摸到,自己却战损一次大于一次,令囊瓦对胜利失去了信心,眼下囊瓦脑海就一个念头:不玩了,远走高飞,找个地儿安度晚年去!
十万大军主帅,怎会这个样子?这事就是见于史载也难于让人相信。
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春秋时期,各国的军力构成是由君主的嫡系“卫队”及大夫们的私兵组合而成,战事由各方“集资”出兵,战后由君主按功分红,但哪家蚀光老本也不会乐意,忠臣也难忍痛割肉。
囊瓦就是这种心理:三战受损的都是私兵,照这样下去,日后投奔他国,兴许连尊重都难得到;趁自己实力尚存,走人肯定胜于在这儿跟吴军玩猫捉老鼠游戏。
囊瓦虚心请教身边的将军史皇,史皇发觉主帅有这种想法,心中大急:你哥们儿一走了之,弟兄们呢?你是楚国王室,手下私兵数万、兵车千乘,走到哪儿都强于诸侯小国,我们这些人咋办?
史皇义正言辞:“和平时期求身任事,国家有难畏避退缩,这算什么?又能逃到哪里去?您必须奋不顾身,死战求胜,初战失利的责任才能说的过去,才能免罪,否则令尹只有死路一条!”
据史载:囊瓦听后默然不语,之后收拾军心,整顿士气,重选战场,大军稍退,在他认为地势有利于自己的柏举地区摆开了战场。
这次坚决以逸待劳,全军再不主动分散,以十万大军等待吴军前来受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