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走出去”与“请进来”
(2015-01-09 11:25:36)
标签:
文化历史曲艺国际幽默艺术节北京国际曲艺节 |
计划经济的老马路上,跑市场经济的新车,肯定跑不出多高速度,车改是忽悠,路改才是硬道理,是机制需要改,需要突破。
戴宏森这样说:曲艺创作就是说你创作了半天,费劲又组织材料什么的,最后有的报酬很低,有的还权益得不到保障。
改革和突破,您得有真招儿,中国曲协的高招儿就是推出各种曲艺赛事和曲艺节会,期待这些个活动与比赛,快速推出新作、新人,您还甭说,这招儿还真灵。
看看这位,姜昆咋这打扮?这是他推出的一出相声剧,叫《明春曲》,姜昆演的这位老人,是位相声老人,贯穿整个故事始末,叙述时代变迁。这不也是在探索突破吗?
《明春曲》成功了,为啥?因为姜昆对相声的传统形式进行了大胆变革,人们都觉得新鲜。
曲艺人的念想无非是给老百姓多找点乐子,曲艺演员们甚至巴望从海外同行那里学点东西,中国曲艺家协会带头搞起了国际幽默艺术周。
笑,是人类对于感官的共同需求,别管哪国人,畅快大笑的时候感觉是一样的,笑是交流,笑是沟通,条条大路通罗马,也条条大路通北京,专门搞笑的人凑在一起,能按自己的需求,在别人身上学到搞笑的新招,这情形多棒!
曲艺人甚至提出要把中国的欢笑撒向世界,把世界的欢乐引进中国的口号,说实在的,语言艺术往外撒还真不易,为什么,因为人家老外听不懂你说话,但别着急,啥玩意儿都得慢慢来,从前谁能想到法国巴黎会有中国曲艺节?
曲艺要发展,除了要继承创新,还要去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多“串门儿”对突破语言与文化隔阂,会有那一天,咱中国艺人用笑声包袱包裹起了咱们脚下这个泥捏小圆球。
姜昆回忆:我一直在感觉,我们有的时候这种交流叫做蜻蜓点水,就在我们自己个人的一小的圈子里,欣赏我们华人艺术的几个人里面,在里面走来走去,没有从更广的层面上,去担负起推广中华民族文化。
2000年,由中国文联、曲协主办,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协办的"北京国际曲艺节"
国际幽默艺术周这点子绝,让中国曲艺家和国外魔术大师同台,那效果,您一看这画面就知道了!不过,现在能登上这样舞台的还多是大家、名家。可曲艺行里并不全是腕呀?学曲艺漫长而艰辛,好不容易学成了,到哪儿演?养活曲艺人的新“地摊儿”在哪儿?
李金斗认为:我们三个字:熏过溜,这是我们行话。熏就是听,你光说你会说不成。你听过谁的?我听过张三流的。那不成,那需要老先生在这儿给我们做示范。还有年轻人熏完了过给你排,排完了你得溜。我得找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我得让观众乐了。
似乎一个命中注定的轮回发生了。这就是:曲艺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