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曲艺“走出去”与“请进来”

(2015-01-09 11:25:36)
标签:

文化

历史

曲艺

国际幽默艺术节

北京国际曲艺节

计划经济的老马路上,跑市场经济的新车,肯定跑不出多高速度,车改是忽悠,路改才是硬道理,是机制需要改,需要突破。

戴宏森这样说:曲艺创作就是说你创作了半天,费劲又组织材料什么的,最后有的报酬很低,有的还权益得不到保障。

改革和突破,您得有招儿,中国曲协的招儿就是推出各种曲艺赛事和曲艺节会,期待这些个活动与比赛,快速推出新作新人,您还甭说,这招儿还真

看看这位,姜昆咋打扮这是他推出的一出相声剧,叫《明春曲》姜昆演的这位老人,是位相声老人,贯穿整个故事始末,叙述时代变迁。这不也是在探索突破吗

《明春曲》成功了,为啥因为姜昆对相声的传统形式进行了大胆变革人们都觉得新鲜。

曲艺人的念想无非是给老百姓找点乐,曲艺演员甚至巴望海外同行那里学点东西,中国曲艺家协会带头搞起了国际幽默艺术周。

是人类对于感官的共同需求,别管哪国人,畅快大笑的时候感觉是一样的,笑是交流,笑是沟通,条条大路通罗马,条条大路通北京,专门搞笑的人凑在一起,按自己的需求,在别人身上学到搞笑的新招,这情形多棒!

曲艺人甚至提出要把中国的欢笑撒向世界,把世界的欢乐引进中国的口号,说实在的语言艺术往外还真不易,为什么,因为人家老外听不懂你说话,但别着急,啥玩意儿都得慢慢来,从前谁能想到法国巴黎有中国曲艺节 20分钟的评弹演唱,剧院里静得连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一对从来没登过大舞台的铁板大鼓农民艺人,居然获得了巴黎曲艺节金奖

曲艺要发展,除了要继承创新,还要去开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多“串门儿”对突破语言与文化隔阂,会有那一天,咱中国艺人用笑声包袱包裹起了咱们脚下这个泥捏小圆球

姜昆回忆:我一直在感觉,我们有的时候这种交流叫做蜻蜓点水,就在我们自己个人的一小的圈子里,欣赏我们华人艺术的几个人里面,在里面走来走去,没有从更广的层面上,去担负起推广中华民族文化。

2000年,由中国文联、曲协主办,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协办的"北京国际曲艺节" ,邀请了欧、美、东南亚等近20个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曲艺艺员爱好者,他们和国内的曲艺联袂登场,这样的演出阵势以前还真没见过,这叫走出去再加请进来。

国际幽默艺术周这点子绝,让中国曲艺家和国外魔术大师同台,那效果,您一看这画面就知道了!不过,现在能登上这样舞台的还是大家、名家。可曲艺行里不全是呀?学曲艺漫长而艰辛,好不容易学成了,到哪儿演?养活曲艺人的新“地摊儿”在哪儿?

李金斗认为:我们三个字:熏过溜,这是我们行话。熏就是听,你光说你会说不成。你听过谁的?我听过张三流的。那不成,那需要老先生在这儿给我们做示范。还有年轻人熏完了过给你排,排完了你得溜。我得找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我得让观众乐了。

似乎一个命中注定的轮回发生了。这就是:曲艺小剧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