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向北行(上)——在玛娜茶金观景台的喜悦

标签:
香格里拉湖康坞大寺木里大寺草甸浮岛雪层杜鹃 |
分类: 行走中 |

四川的木里藏族自治县,是四川唯一一个被冠以藏族自治县的县,坐落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木里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终端,是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由于河流深切,岭谷相对高差很大,属于典型的高山、山原、峡谷地貌。
木里地处四川北部边缘,因为抵达不便,因而,听说过木里的人不多,去过的人就更少。而俺家领导已在近十年,数次给我说起,想去木里探访俄亚纳西族乡,那里是纳西族发源地。俄亚乡在木里县西南角,地处滇川两省的丽江、中甸、宁蒗、稻城、木里五县的交界处。
这两年,随着公路越修越好,到达木里县城已经很方便了,但从成都出发,依然要驾车10个小时以上。以我们的驾车习惯,要次日才能抵达县城。而从木里县城到俄亚乡,还得驾车一整天,且路况很不好。
今年初,我们将木里行提上议事日程。本来我是做好了舍命陪君子的准备,但我和他都在网上反复调研和询问驴友,去俄亚乡的这条路真的很有难度。
最终,领导决定放弃俄亚乡,但依然要去一次木里。因为领导近期正好有一本关于橫断山脉的人文地理书要出版,而木里境内,是横断山脉终端。一惯秉持亲临历史地理现场风格的领导,无论如何,要到木里境内看看。
况且,木里境内还有好几个可游览的景点:香格里拉湖(以前叫寸冬海子)、木里大寺、康坞大寺以及玛娜茶金观景台。而从木里到甘孜州的乡城县,期近新修通了一条通路,可了却我到乡城一游的夙愿。
进入5月,我们便开始关注木里天气预报,这一个月几乎天天都是小雨。我们深知高原的天是一会雨一会太阳的不好捉摸,于是,我们决定5月27日启程。多次去高原地区的我们,做好思想准备,如果路过4300米的玛娜茶金观景台,天气不好的话,便飘过。
从成都出发,熟悉的成雅高速路,始终是烟雨蒙蒙,快要到当天下榻的盐源县城时,细雨已变成中小雨。
在酒店吃晚餐,听着窗外的雨声,心中还是很担心接下来的天气,但我们坚信,高原的天不可能始终阴也不可能始终晴,撞运气吧!
次日,从盐源出发,一个多小时便在细雨中飘过木里县城,按计划,游览距县城40公里的康坞大寺和香格里拉湖,两处景点相距很近。
一路上乌云密布,甚至飘起毛毛细雨。雨雾在山间冷杉林间弥漫,将天地染成一幅水墨长卷。领导一路小心翼翼,行驶在弯急、坡陡、湿滑的路上。
20世纪初,美籍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横断山脉的传奇探险轨迹,便是以被西方视为“神秘之地”的木里藏区为核心。洛克曾三次拜访木里康坞大寺,并与当时的木里王深谈。
虽然天公不作美,藏在海拔 3400米云杉林中的康坞大寺,的确是一片 “四面环山如莲瓣,中间平地似莲台”的秘境,封存着格*鲁派的香火与木里土*司的传奇。坡上的一堵堵沧桑感逼人的残垣断壁高度达好几米,厚度更是接近两米。这些遗址,让人仿佛看到历史的尘埃。
与康坞大寺相距不到10公里的香格里拉湖,形态呈南北狭长状,四周环山、西岸陡峭、东岸坡缓的高山海子,周边分布着大面积的雪层杜鹃,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品种的杜鹃。
这天不仅是阴天,风还特别大,我们只得选一个有树木遮挡的地方,支起桌子弄自热饭。等待热饭的过程,走到湖边与湖水零距离。
有“高原明珠”之美誉的香格里拉湖,海子里的草甸是漂浮移动的,湖边的雪层杜鹃开得正艳
香格里拉湖又名寸冬海子,是一个融山、海、花、木为一体,有“高原明珠”之美誉的地方,海子里的草甸是漂浮移动的,也有单独成块的,如同地球上漂浮在汪洋中的陆地板块。这是香格里拉湖的特殊景观,也是此湖的一大看点。在地质学上,这样的草甸全称为草甸浮岛,是湖盆积水后,地表植被因积水漂浮形成的。
下午,天气开始转晴,我们继续向北,游览了木里大寺。木里大寺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是康巴藏区规模最大的黄教*喇*嘛*寺*庙之一,在藏区具有特殊的地位。
非教*徒的我们,游览寺庙就像参观教堂一样,主要是看建筑和了解民俗。感觉这座寺院较新,但也是很有特色的寺院。透过寺院金色的屋顶,看到远处青山如黛,心中稍有慰藉,感觉两天来的阴雨天气是不是要跟我们告别了。
我们此行的重点景点之一是玛娜茶金观景台,希望一睹藏*传*佛教的三怙神山。因而,那天我们必须住木里固增乡。虽然找了当地算是最新的酒店,条件真的是只能勉强住一宿那种。来此投宿的人,大都是为了第二天方便去玛娜茶金观景台。
因为两天都是在雨中行,车身满是泥浆。我不顾身处高海拔地区,亲自擦车。佩服自己,必须记一笔。
第三天早起,虽然没有下雨,但依然是阴天。早餐后,我们抓紧时间继续向北。一个小时后,一座洋溢着藏式风情的山门,矗立在距公路分岔处的路上,门楣上书“玛娜茶金”。虽然天气有些阴,我们义无返顾地开上去观景台的路。
这是一条专用旅游公路,尽头是山脊上的一块狭小台地。行车约半小时,我们便来到伸向悬崖的观景台——状如一把巨大的汤勺,勺柄是长约50米的木栈道,勺头便是可容纳百余人的圆形平台。
我沿着木质栈道,在稀薄的空气中,缓慢向观景台走去。栈道栏杆的每根柱头上,都有一支微型转经筒。山风吹动筒上两只耳朵般的叶片,转经筒便悠悠地旋转,仿佛向来此的人们致意。
在视野宽达270度的观景台倚栏眺望,只见贡嘎山脉数十座5000米以上的雪峰,毫无遮拦地在地平线一字排开。它们从左往右,分别是大名鼎鼎的央迈勇、夏诺多吉和仙乃日。伫立玛娜茶金观景台,雪山时隐时现,半山上总是云雾缭绕。我将手机固定在经筒上,拍下山峰下的风起云涌,如梦似幻。
在观景台,一对年轻情侣拿出他们事先准备的横幅“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顿时茅塞顿开,老年人吸着氧气来眺望三怙主神山,需要勇气和精神力量的支撑,为自己的勇气点赞。游人纷纷借横幅在这海拔4300米的高原秘境,在这绘于天地间的壮阔画卷里,留下自己的身影,很有意义。那一刻,让人深受触动:
走不出去,家就是你的世界;走出去,便天高地阔。
由于观景台与雪峰之间,隔一道宽阔的深谷,因而冷热空气的对流、交换,使得云海瞬息万变。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三怙主雪山依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而我,也是挑战了自己的极限,在这么高海拔的地方呆了一个半小时。
我们决定撤离。我先上车吸氧,喝点葡萄水,而领导依然恋恋不舍地看向三怙主雪山的方向。突然,领导惊呼,雪山全部露出来了,叫我赶紧下车欣赏。
我拿上相机,就近找一处开阔地,静静地看着央迈勇、夏诺多吉和仙乃日露出她们曼妙的身姿,虽然背景不是蓝天,但冲破乌云的三怙雪山,依然圣洁美丽。
跋涉近千公里,三怙雪山犹如害羞的美少女,只向我们展示了十分钟的婀娜多姿,便又藏到了云海中,我们还是非常知足了,有这个眼福的人并不多。
对雪山的景仰,可能是我和俺家领导在旅行中契合度最高的嗜好。每次为了观赏雪山,我都要克服高反的折磨,但我依然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的一次次前往,享受那一瞬间生命被照亮的巨大快感。其实,山就在那里,但当我们眼望高处,仿佛心中便有了一座山,那座精神上的高山照亮人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谢谢浏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