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与惊喜相伴的德国、奥地利自由行(完)

标签:
圣弥额尔教堂慕尼黑英国花园中国塔下啤酒花园歌德故居总结 |
分类: 行走中 |





(接上篇)
2024年9月24日,我们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乘火车,一个小时左右便抵达了德国的慕尼黑。
9月,因慕尼黑啤酒节导致慕尼黑市区酒店价格飙升,我的选择是少在慕尼黑住一晚,但依然住在市中心。以前收藏了一些我略为熟悉一点的路段的酒店,但房已售罄,只在玛丽亚广场附近找到有房的酒店。我忍着心尖尖都在痛的感觉,订了两晚房。这是我们此行单价最贵的房间。
下得火车,阳光灿烂,心情大好。从火车站出来,步行到上次来过的卡尔广场,沿步行街往东行几百米,便是慕尼黑最热闹的玛丽亚广场,穿过广场,拐个弯,便看到了我订的酒店。一不小心,便住在了慕尼黑最繁华的地段,3分钟就能走到新市政厅。
酒店的外貌是一个很规整的五层楼房,一楼是酒店老板经营的酒巴。老板带着我们从酒巴旁边的旋转楼梯往上走,只见旋转楼梯的墙壁上,很有艺术性地挂满了各种大小规格不一的画框或镜框,里面装着一些或抽象或写实的画,让我们一不小心仿佛来到一个艺术空间,给了我们一个小小惊喜,也许这就是地段好、价格不菲的酒店的由来吧。
来到旋转楼梯二楼,老板推开门,看到里面有几间房子,打开一间房门,便是我们住的房间。正好在酒巴楼上,方便打望步行街,本来担心酒巴晚上会有点吵,结果还算好。
放下行李,,我们便来到玛丽亚广场。刚刚站稳,教堂的钟声便响了起来,5点整。新市政厅楼上的人偶开始出来表演。广场上的游人一下便沸腾了,纷纷拿出手机和相机,对准了人偶。这是欧洲许多城市市厅都有的一幕,但每个游人依然为之兴奋。6年前我们来,也赶上了5点的表演。
趁着阳光甚好,我们赶紧来到新市政厅对面的圣伯多禄教*堂登顶。旅行中,我们除了遇教*堂必进外,只要能登顶的,我一般都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
登上塔楼,是观看玛丽亚广场和新市政厅最好的方式。这天因为是雨过天晴,天空就像被水濯洗过一样,很通透,但是风很大。视线穿过新市政厅背后的圣母教*堂,再往前看,无数塔尖林立。
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在塔楼上从四个方向眺望慕尼黑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城市的美丽风光,便尽收眼底。猎猎风声中,仿佛听到历史诉说着过往,又能真切地感受它如今所焕发的新机。
登顶圣伯多禄教*堂,上下都是一个楼梯,经过修缮的楼梯,大部分为木梯。踩着木楼梯,看着被人们磨得锃亮的石墙,在太阳的折射下,极富质感,对感观的冲击力很强烈,《中世纪三部曲》里建筑匠师,执拗建大教堂的身影顿时鲜活起来。也仿佛能感受到几百年来,一个个朝*圣者用虔*诚之心在这里走上走下。
这次到慕尼黑,我一定要和俺家领导去6年前女儿带我去过的名叫Munich Ratskeller的餐厅吃饭。这家位于新市政厅地下的酒窖餐厅,大都是本地人来用餐,有很浓郁的氛围感。
害怕等位,我们从圣伯多禄教*堂的塔楼下来后,便直接来到餐厅。还好,我记住了上次我们拐了一大圈才找到的Ratskeller。它在新市政厅有一个极不显眼的门脸,推开门,下到负一楼才看得出那是一个热闹的餐厅。
如今,它早已在驴友中传开,虽然我们来时还没到欧洲人用餐的饭点,但已经没有空位了。这家以一大群举止优雅的老头和老太太们做服务生的餐厅,如今也大都换成了年轻的服务生。好在一个服务生见我们只有两位用餐,问我们可以在晚上8点前结束用餐吗?我说可以。于是,他将我们带到一处为别人留的餐位,我们赶紧点餐。
此时,有很多奇异形状的餐厅,客人并不算多,但桌上大都放了留座的牌子。我们左边一桌是一家三口人,他们已用餐毕,在吃甜点了。他们主动和我们打招呼,原来是从英国来旅行的。右边那三个头发全白、穿着精致的老媪,则紧紧地围在一起,喝着啤酒轻声地交谈着。很显然是三个老闺蜜在午餐后,还有说不完的话。我忍不住想笑,这不正是我和几个同学在太古里的陶陶居,吃完中饭接着聊,吃完晚饭才各自回家的情景吗?
我们要了德国名菜烤猪肘,各人一大杯啤酒。猪肘上来,服务生给我们分切后,主动要给我们两个老外拍照,我们开心地咧嘴一笑。在这个很有艺术氛围感的餐厅用餐,是一种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德国菜的份量很大,我们点的菜都没吃完。人在旅途,就是希望有些这样的体验。
在慕尼黑,没有什么特别安排的。次日早晨,玛丽亚广场游人较少,我们慢慢转悠。先是来到有两个洋葱头的圣*母教*堂,教*堂的侧面在打围修缮。
圣*母教*堂用红砖建造,属于后哥特式建筑风格。教*堂内虽然没有太多的装饰,却显得十分庄重。而教*堂内的彩色玻璃窗,讲述着“圣*经”里的故事。这是此行在教*堂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彩色窗玻璃。登上教*堂的塔顶,也可以观看慕尼黑的全景,因刚开门,登塔顶的电梯还还没开放。
我们继续沿步行街西去,安静的街上给人很安祥的感觉,偶见几个穿着民族服装的帅帅的老人,气质太好了,拍个照,他们欣然接受。
走到步行街一幢外观貌似教*堂的建筑,我们推门而入。教*堂虽然不大,但内部装饰华丽,绘画、雕塑,美轮美奂的天花板,恍若进入博物馆。只见这是一个颇有艺术范儿的教*堂,内里的雕塑、装饰,感觉与别的教*堂颇为不同,拍下这个与别的教*堂的不同美丽。
回来查资料,才知道这个教*堂叫圣弥额尔教*堂,是一座天主教堂,是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大的文艺复兴式教*堂。
而后,我们开启信步游览的方式,我们的目的地是英国花园公园,那里有一个中国塔下面的啤酒花园。在玛丽亚广场听听艺人弹奏钢琴,走过统帅堂、音乐厅广场,穿过王宫花园,一路走走停停,看看风景拍拍照,感觉是那样轻松愉悦。
9月底的欧洲,秋意已很浓了,一些树已开始变黄、落叶。公园算不上精致,但也有一些可圈可点的景致。流连于森林、草坪和涓涓溪流中,松弛感被拉满。遇一池塘,将我早餐没吃完的面包喂喂鸭子喂喂鹅,感受随心随性的自由。城区里有这么大的公园,实在令人羡慕不已。
路过一条小河,只见河水经过一座公路桥下后,水流湍急地向下奔涌而来,让这里成了众多冲浪爱好者的天然训练地。十多米宽的河两岸,十多个年轻人轮番拿着冲浪板,踩着浪尖,顺势而下,有人第一个浪花便被甩了下来,也有的人能够手、脚、腰身,完美配合,跟随浪花前行一二十米远,大家便掌声响起……第一次在小河里看玩冲浪,我看得兴致昂然,真羡慕这些年轻人啊,不怕冷不惧进掉河里的那一刻惊心。
当我们一边观景一边走到中国塔下啤酒花园时,看到了中国塔,古朴的楼阁式的五层木塔,檐端挂着小铃。据说中国塔已有200年的历史了。塔的样子有些古怪,还有些日式风格,只能说有点像中国的塔。也许是那时欧洲人向往东方艺术,凭传说和想象造出了这座塔。
我围着塔转了一圈,没有见到有关塔的文字介绍。塔下有很多长凳和条桌,有一个四周有围栏如超市般的空间,有各种餐饮摊位,啤酒、猪肘、烤肉、汉堡、大杯啤酒等等,出门结账就OK。我们也入乡随俗,要了烤肉、汉堡和黑啤。公园里的树荫下就餐,是我一直喜欢的生活方式,体验一把,挺好。
赶上慕尼黑啤酒节,自然要去啤酒屋感受一下氛围。而皇家宫廷啤酒屋离我们住的酒店,步行两分钟就到。
皇家宫廷啤酒屋始建于1589年,原为皇家酿酒厂,1828年起对普通市民开放。皇家啤酒屋是一层白色的四层建筑,门面不大,但里面别有洞天。
步入啤酒屋大厅,首先吸引我们的是欢快的音乐。来到大厅中央的音乐平台,只见身着巴伐利亚传统服饰的几位乐手为宾客们现场演奏着。乐手们投入而热烈,把他们的欢乐传递给每一位宾客。
大厅非常宽敞,拱顶的壁画颇有历史感(可惜我忙着去摄像了,没认真拍照片,领导自然又是矜持地观赏)。下午四五点钟,虽然还有坐位,因为中午在啤酒花园喝了啤酒,我们就没打算再喝(自抵德国奥地利后,我们每天都有喝啤酒,黑啤黄啤,尝了很多种牌子的啤酒)。其实,如我们一样来打卡的游人不少,拍几张照片,然后愉快地转身离去。
大厅里喝啤酒的人,男女老少都有,大多是结伴而来,每人面前都有一个大大的啤酒杯,人人都是神采飞扬。见我拿着小相机拍照,他们热烈地回应着,做着各种欢快地表情以示友好,让我拍人像第一次不再有不好意思的感觉,他们希望将此刻地欢悦记录在我的镜头中。他们将欢乐传递给我,让我融入到欢乐的海洋中,因为语言不通,要不然我也要坐下来一起HAPPY。
那天因为我们中午在中国塔下啤酒花园喝了黑啤,打卡皇家啤酒屋后,要拜访圣伯多禄教*堂,因而没在啤酒屋喝一杯。又是时间没安排好,有些遗憾
9月26日一早,我们在蒙蒙细雨中,又一次经过玛丽亚广场,经过卡尔广场,步行到火车站,乘火车去法兰克福。三个多小的车程,雨一直下个不停。
中午到得法兰克福火车站,我们要乘地铁S8线到法兰克福机场附近的酒店。来到地铁站,没有看到人工售票处,只有自动售票机。我问一位路过的年轻女士,哪里有人工售票处,她主动说帮我们在售票机上买票,她细心地分两次帮们买了两张一日票,耽误了她好几分钟时间,让我们记住了德国姑娘的热心和善意,非常美好。
到得酒店,安顿好后我们将再乘地铁S8线前往罗马广场的一些景点。因为暑假,外孙子的小学毕业旅行去北欧,是在法兰克福转机,有大半天时间,他们从机场坐S8线去了市区。小朋友还给我说,一定要去主教*堂登顶,便可将整个法兰克福老城区尽收眼底。
但是,到酒店后,雨不见停,而且还更大了,但我们还是坚定地想去主教*堂看看。但是,当我从地铁站出来,雨已变成中到大雨。
在去罗马广场的步行导航时,我突然发现歌德故居就在附近,领导果断地说,去歌德故居。于是,我们躲进一把小雨伞中,跟着导航行走。平时不看导航的领导,这时却将我的手机抢去要看导航,我俩的思维是常常是南辕北撤,所以,在风雨中一次次走错,最后总算落汤鸡般到达歌德故居。
因为下雨,故居的游人很少。购票入内,先是穿过小花园,才来到室内参观。故居开放了三层楼,在参观中知道,二战中,歌德故居被严重损毁,战后耗时十几年,在原址重建修复了故居,但他曾经用过的家具,他写作用过的书桌,一一真实地呈现。
歌德是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一生著作颇丰,而对我们来说,也许熟悉一点的是《少年维特的烦恼》。看看歌德曾经生活、写作过的故居,对于两个曾经的文青,还是有其特殊的意义。
匆匆看了看故居纪念品柜台,一本不到一个手掌大、黄色封面的歌德诗集,让我的心动了一下,匆忙中没买。这是我至今都非常后悔没买的一样东西,这些独特的纪念品,只有在博物馆才能买到。一本小小的诗集留作纪念和把玩,还可以用翻译软件读呢,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出得歌德故居,雨依然很大。匆匆在超市买了食物便坐地铁回酒店。当还有一站该下车的时候,地铁在一个长长的隧道里停了下来,广播里说着什么,我们听不懂。停了十多分钟地铁开始缓行,我们松了一口气。但是,两三分钟后,地铁又停了下来……这样反复了三次,我们真是一直揪着心啊,我也跟旁边的乘客确认了下一次停站就是我们该下的车站。当地铁终于钻出隧道停站后,天已差不多黑了。眼见要离开德国了,还是领教了一把德铁的不靠谱。
那天,雨一直下个不停。想着次日便将结束此行,虽有遗憾但也无大差错的16天旅行,我有了彻底放松的感觉。于是,白葡萄酒让我此生第一次有了微熏的感觉,在这种美妙的感觉中结束旅行,也是最好的安排。
这是一次完全由我经手的自由行,除了天气原因造成的遗憾外,还有很多遗憾是因为我缺乏经验所至。而平安健康、不失钱财的完成此行,也算圆满吧。而旅行中的一个个小惊喜,给我们带来很多愉快的回忆。跟着走的领导,回来后总是感慨,所到之处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那样记忆犹新。
虽然这次我的旅行力有所提高,但还是有很多值得总结的,那就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不要过于依赖别人,还是要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自己多动手动脑,相信实践出真知。
女儿和小朋友非常不放心我们自由行,也许就到此为止了吧。除此而外,领导作为队友不给力,让我的担子很重。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保持这种旅行的能力。不时很感慨,怎么走着走着,我们和女儿的关系已由从前担心她出行安全,突然就反转了。这也是自然规律吧,顺势而为最好。
16天的旅行,我俩总共拍了近40G的照片(废片率较高),我剪辑了4集30分钟的视频,写了2.8万字的游记,虽然写到后面几篇已经有些应付,也总算是把砌好的楼修完,还是佩服自己,为自己留下一些可以回味的东西。
旅行是短暂的,回味是绵长和快乐的。我们这次的慢行,不刻意要看到什么,重要的是感受和体验,享受自由行走的过程和乐趣,让自己获得开放、自由、平和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