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闲云飘至
闲云飘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170
  • 关注人气:17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2021-11-22 11:16:25)
标签:

黑竹沟森林公园

孟获城

卓克基土司官寨

克莎民居

毕棚沟景区

分类: 行走中
       每每进入秋季,总是想趁着秋高气爽的日子,安排一次像样的旅行。因为种种原因,想好了的几个行程都未能实现。我心里暗想,怎么着也要来一趟川内的阳光之旅,否则到了冬季,更只能呆家里了。据近些年的观察,四川的秋天太阳真的很少,成都就更别提了,9月后几乎很难见到蓝天了。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毕棚沟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其实,我并不是刻意要追逐彩林红叶,我觉得随之而来的便是落叶缤纷,会让人有些伤感。从这个角度说,我更愿意在万物复苏、绿意葱茏的春天去旅行,处处都是勃勃向上的生机。秋季出游,是一年的告别之旅。所以,无论如何,我都要去旅行。
       9月中旬,看到峨边县有两天好天气,我们决定去黑竹沟国家森林公园晒晒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可就在离景区还有20来公里时,遇到修路分时段放行。于是,休闲游变成了探秘游——二刷距此几十公里、有“天梯上的彝寨”之称的古路村,这次俺家领导希望能上到山顶。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从石壁上凿出来的骡马道
       古路村位于四川大渡河大峡谷的绝壁之上,被称为悬崖上的村庄,是个有500多人的彝族村落。村民与外界交流有两个通道,一是2003年从石壁上凿出的一条长约3公里、垂直高度近1000米的骡马道;二是位于悬崖上的付费索道。
       本来从石壁上凿出来的路就不太好走,加之前几天一直都在下雨,因而更感路难行,尤其是下山的路,又陡又溜,在拐杖加领导的帮扶,我才在惊叫声中狼狈下山。然而,我还是不得不承认,几年前我完全没有路难行的记忆,要不然我就选择不上山了。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上到半山腰,从另一个角度欣赏了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十大最美的峡谷之一的大渡河大峡谷,一路辛苦也值了
       终因山高路远,时间不允许,最终只能上到半山腰。但那天我们俩好像是游客中走得最远的了。我们在半山腰欣赏了壮美的大峡谷,也算不枉此行。
       到得景区的酒店,已快晚上9点。
       次日清晨,我跳下床拉开窗帘,却没见到说好了的太阳。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置身于这美丽的森林公园,欣赏着满眼的绿意,令人流连忘返
       黑竹沟森林公园,满目翠绿的高山草甸和原始森林,令人赏心悦目。只是没有阳光的配合,摄影的兴致便少了许多。而这样的天特别适合徒步,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空气,实在是一种享受。
      考虑到修路分时段放行,我们只得赶在中午一点前离开景区。可直到我们离开景区后,迟到的太阳才闪亮登场,我只能遗憾地说,但愿还有机会再游黑竹沟。
      国庆大假,是出游高峰。几经考虑,我们和女儿带着外孙子又来到大渡河大峡谷,私家车直接把河边的路堵死,也刷新了我对大假出门堵车的认知。当我们到达古路村的上山路口时,已是下午5点半(正常开车从成都出发只需要4个半小时)。好在后来三天就是短程驾车的轻松游。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国庆期间来欣赏大渡河大峡谷的游人实在太多,河边的路已快成“停车场”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因为时间关系,小朋友只能感受性地走了一段通往古路村的路
       国庆出游的地方,我们都是故地重游,陪小朋友一起旅行,又是另外一番情趣,让我们尽享受天伦之乐。
       经历了前日的堵车之旅,在石棉的安顺场,则成了宁静的红色之旅。小镇里的游人不算多,住在川西民居式酒店,好像把人带回到了从前。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是很值得参观的,有许多珍贵的实物和图片。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在安顺场,面对众多军事场景,小朋友兴奋地这里摸摸、那里看看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安顺场上的川西民居式酒店,挺喜欢的
       孟获城景区我们在10年前曾去到访。那时几乎没有游人,私家车可以开进去,非常方便。那天天气不给力,辽阔的高山草甸和被云烟氤氲包围着的红石滩,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孟获城是大熊猫放归地、三国时期诸葛亮第七次七擒孟获之地。这些年,我一直嚷嚷着要再游孟获城,多次从雅西高速路过孟获城,都因种种原因飘过。这次,终于遂了我的心愿,最重要的是,景区内最近开了一家豪生酒店。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这高山草甸真的很大,游人虽然不少,但散落四周,人流很稀疏
       孟获城景区海拔2600米,因为太阳给力,让人感觉非常舒适。景区依然不收门票,只收停车费,但私家车是不能开进景区了。要到核心景点,可以坐景区里的电瓶车。看着长长的队伍,我们选择了徒步,想着回来坐电瓶车,可回程依然要排很长的队,于是我们又一次徒步到酒店。
       这天虽然走了两万多步,但一路呼吸着新鲜空气,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参天大树,和小朋友竞速,倒也不觉得很累。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往烽火台去的游人人极少
       上次来是开车进来的,这次都是徒步,领教了景区的辽阔,虽然这个季节高山草甸的草坪大都黄了,但还是有些草地顽强地不愿退去绿装,草甸上还有一些花儿们在努力绽放。偌大的草甸,虽然游人很多,散落在大草坪四周,人流显得很稀疏,,因而游览的体验还不错。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只有我家领导带着小朋友走到了烽火台,
       只有极少游客选择了往烽火台走去。越往高处走,风景越来越美。青山巍巍,草木森森,令人忍不住向上再向上。有一定海拔的景区往高处走,不是一件易事。最终,只有我家领导带着小朋友走到了烽火台,看到了更美的风景。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孟获城豪生酒店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漫步在酒店外散发着阵阵馥郁芳香和超级多负氧离子的林间,让我沉醉其间
       孟获城豪生酒店房间的确不大,但住在森林里的酒店,享受周围的优美环境和清新空气,对我来说,是非常欢喜的。清晨和夜晚,漫步在散发着阵阵馥郁芳香和超级多负氧离子的林间,感受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为此,我迷恋上了孟获城的另一面,也许夏天会再次光顾,感受大草甸的满目翠绿。
       根据经验,国庆节后四川盆地很就很难有好天气了,但内心却有个声音在不断地提示我,一定要出去走走,不然漫长的冬季更是被锁在家里。据11月初报载,今年10月的成都日照时数不到15个小时,为60年来最低。
       我首先想到的是去丹巴的党岭,看过别人的照片,被种草。秋天的党岭色彩斑斓,漫山遍野的彩林,想想都满心欢喜。查询资料后,发现去党岭,必须要徒步到葫芦海才能看到美景。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地方持续上行,我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只好作罢。
       不去甘孜就去阿坝吧!
       2005年初冬,我们和大姐一起去过理县的毕棚沟景区,还在那里遇到了初雪。因为游人极少,我们驾车边走边停,好不惬意。我们差不多在那里呆了大半天,踩着覆盖在地上的厚厚的针叶松,徒步到一座雄伟挺拔的雪峰前,让我有高山仰止的感觉,顿生敬畏!后来,有人来川旅游让我推荐景点(除去知名度很高的九寨沟等景区),我必推四姑娘山和毕棚沟景区。
       我决心二刷毕棚沟。跟我家领导一说,他也觉得可以再游,但他添加了两个景点,硬生生地将一次怀旧之旅变成了他乐此不疲的探秘之旅。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的我,也是向往之。
       10 月中旬,看了天气预报,选择了一个阿坝出太阳的日子,我们出发了。
       早上离开成都时还是细雨霏霏,过汶川不久,天空放晴,心情大好。汶马高速开通后,我们还是第一次光顾。汶马高速段,车极少,但隧道特别多,最长隧道竟然13公里,感慨修路不易。
       在马尔康,我们首先游览了大名鼎鼎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卓克基土司官寨始建于1718年清朝乾隆年间,为四层碉房。1935年7月,毛泽东同志及中央机关长征途中曾在官寨住宿一周。1988年,卓克基官寨被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此刻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光影正好,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
       官寨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被人赞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我们到达官寨,暖色调的阳光温柔地洒向官寨,让它焕发着勃勃生机,在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寨子,感觉那些过往的人物也许会在某个房间出现。
       官寨的内部以木板或石墙隔成63间大小房屋,各屋又以各种藏汉家具填充空间,使屋内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大小经堂内帷幔低垂,内墙四周绘有佛本生经的故事等内容的壁画,色彩艳丽,笔法细腻。置身其中,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趁着天色不错,我们驾车十多公里,到访距马尔康县城十多公里的松岗乡直波村,参观直波群碉。直波群碉藏语意为"峡谷口上的官寨",建于清乾隆年间,为松岗土司建,虽为碉群,实有三碉,碉为石木结构,八角,整体由下向上渐内收呈台锥形。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阳下的碉楼,巍巍屹立在山岗,静静地展示着不倒的传奇
       来到直波碉群,夕阳将碉楼涂沫成了金黄色,给人很震撼的感觉。曾经,在阿坝也见过一些碉楼,但43米高的八角碉楼,经历半个多世纪,虽已倾斜2米,且经历3次大地震而屹立不倒,实在令人称奇,足见先人的智慧和能工巧匠的手艺非凡。
       在直波村,看着熟悉的建筑和屋外盛开着的花朵,闻着熟悉的混杂着炊烟和马牛粪便的味道,心中突然有种久违的亲切,我是真爱咱川西啊。
       次日,是领导此行的重点,那就是游览距马尔康70多公里外的沙尔宗镇的从恩村和哈休村。这两个村庄,位于峡谷中的峡谷里,至今尚未被外界惊扰。
       出马尔康市,沿317国道西行不久,便沿着与脚木足河并行的通乡公路北上了。在这条难以错车的乡村公路两旁,慢慢可见具有古朴本色的嘉绒民居。 
       越往前走,在时光倒流的感觉之中,峡谷里深藏的历史印迹,真切地呈现在眼前。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如恩村的克莎民居,许多村民至今仍住在里面
       如隐士般散布在这里的嘉绒民居,既不像僧人打坐般的两三屋平房,更不像身材瘦削、直插云天的碉楼。准确地讲,它们应该叫碉房,是碉堡(楼)与房舍的结合体。
       它们或是在与一幢普通平顶房屋的后部,紧贴着再建一座四角碉楼,碉顶高于房顶,碉与房从内部相通。或者直接把房屋建得来身宽体胖,形如一座四角的巨型碉堡。
      这里的马尔康嘉绒民居,被历史学家称为克莎民居。它代表一种特殊的建筑风格,也指向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隐身在大西南峡谷里的克莎民居,在汉代便被内地人视之为奇观。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这是一座最具有代表性的克莎,也是目前已知的最原汁原味的克莎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阿尔莫克莎民居博物馆”
       过沙尔宗镇镇政府驻地、进入哈休村地界不久,一座吊桥如彩虹般飞架在茶堡河上。对岸河畔,一座七层的石砌建筑巍然屹立,这是一座保留了许多历史信息的克莎民居。它有近六百年的高龄,传说是哈休村的第一座克莎。
      “克莎”在藏语里是“新房子”之意。这座从明代活到现在,而且活得青春焕发的克莎,它的年轻主人几年前从父亲手里接过房产,把它做成“阿尔莫克莎民居博物馆”。
       与哈休村毗邻的沙尔宗镇从恩村,更具有典型意义。从恩村的克莎民居,建于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保持着嘉绒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石木建筑风格,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走进从恩村,迎面便是一幢建于清代、高约20米的七层克莎民居。它三楼以下无窗,三楼及以上楼层仅开小窗,近似于射击孔,悬空过道在五楼以上半环绕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从恩村的克莎民居,各有各的味道
       漫步从恩村,一座碉房阳台上晾晒玉米的嘉绒藏族妇女,笑眯眯地和我们打招呼。于是,我们应邀走进了她家。
       在女主人导引下,我扶着斑驳的木梯,一层一层向上爬去。克莎民居的五腑六脏,逐一呈现在眼前。
       这幢大约建于民国时期的克莎民居,充分体现“外不见木,内不见土”的理念。墙房用石块拌泥垒砌,大石为基,小石填缝和造型,内部以圆木为横梁加固。圆木立柱支撑楼层和隔出房间。屋内除牲畜圈以外的房间墙壁,以方形或棱形的薄木板覆盖,令人感觉既干净又温馨。楼梯一侧和经堂的镶木墙面,还绘有莲花等吉祥图案。
      不得不佩服的是,现代化的设施与古老的碉房很般配,在这里生活,既舒适又很好的保护了祖业。
       游览了克莎民居,便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毕棚沟景区。虽然我知道景区早已只能坐景交车游览了,还是没想到景区外的停车场如此巨大。第二个让我没想到的是,除了坐景区交通车到达核心游览区外,还有两段路是可以坐电瓶车抵达的,游人可以选择车或徒步,感觉挺人性化的。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山水世界毕棚沟,山形俊朗、水色清透
      毕棚沟被比作四姑娘山的美丽背影,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完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优良的生态环境著称,更是观红叶的好地方,只是我们来得稍为早了点。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那年的毕棚沟,更有野趣
       16年过去了,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已很难找回记忆中的样子。我依然陶醉在此刻秀色可餐的美景中。一池碧绿的湖水,在阳光的投射下就像一块绿宝石,我的心中也荡起欢快的涟漪,情不自禁地发出“真美啊”的感叹。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秋阳下的彩色世界,是这个冬天永不退色的记忆
       这是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青青的湖,湖边的林木已经被染成了黄色,而不远处的松树上已挂满星星点点的雪花;这是个多姿多彩世界,险峻奇峰,雪山傲然屹立。这幅生动美丽的立体画,让人欢喜让人醉。我不停地拍照、摄像,要定格这美丽一刻。嗯,这是我想看到的,甚至比记忆中的画面还美。非常知足了。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我们坐电瓶车抵达景区最高处
       毕棚沟位于四姑娘山背面,我执念于当年我们徒步时,转过一个大弯所看到的美丽的雪峰,我太想故地重游。因而,我们坐了两段电瓶车,到达景区最后一个景点,终没有看到当年记忆深刻的那巍峨峻俏的雪峰的影子。
秋去冬来,毕棚沟的阳光温暖着我
喜欢这个休闲地,可以在二楼喝咖啡观景,也可以坐在这里晒太阳吃羊肉串,超级爽
       虽略有遗憾,但二刷毕棚沟景区让我们今年的阳光之旅,完美收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