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马悦然送书画的逻辑从何而来

(2012-10-23 08:19:55)
标签:

杂谈

向马悦然送书画的逻辑从何而来

 西部商报 王石川

  21日,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也是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的汉学家马悦然谈到,他经常收到一些中国作家的来信,内容不外乎是请我翻译成瑞文和英文,推荐评选诺奖之类的。他说道:“有位山东的文化干部半年之前给我寄了很多画、古书,还说他本人很阔,奖金我可以留下,名誉归他,我都退回去了。后来发现,他开始给瑞典学院诺贝尔奖小组主席写信了。”

  (相关新闻详见今日本报A25版)

  由于马悦然语焉不详,“山东文化干部”真是集体躺着中枪,目前,估计一众山东文化干部,在忐忑之余不免愤恨不已:究竟是哪个败类如此肮脏,坏了我们的声誉?这名山东文化干部算不算行贿,犹待认定,但其动机之不纯、行为之不洁、行事之猥琐,显而易见。

  这名山东文化干部为何敢于通过送书画于马悦然,以谋图诺贝尔文学奖?其逻辑显然昭然若揭,钱可通神,诺奖可以花钱买,殊不知,这种思维恰是对马悦然的侮辱,对诺奖的侮辱,敢情他(她)把马悦然当做了跪拜孔方兄的奴仆,毫无节操可言;把诺奖看做了一场分赃的游戏,毫无公平可言?

  说到花钱买奖,但凡了解现实语境,似乎不难找到注脚,诗人、著名出版人沈浩波曾说过,“鲁迅文学奖是可以用钱买来的。不少鲁奖得主是用钱买的,还有一些,是谋来的。跑奖,是作协体制内作家的人生大事。”尽管这一说法随即被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指为“不负责任”,但还是让人浮想联翩。甚至还有作家直言不讳地称,“很多获奖作品,水平也差不多,可得可不得。至于为什么给你,而不是给他,就看谁运作得好了。”诸如此类,虽然都是一家之言,但都给人们心中留下阴影。

  也许像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这种级别的奖项不容易谋取,但像“中华脊梁”这样的奖项,确实花钱就能拿到。媒体不是披露,只要参会者向主办方缴纳9800元,便可申报“中华脊梁·十大杰出人物”等奖项吗?

  莫言曾谈及获奖“诀窍”,“要得奖,除了作品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广泛的人脉关系很重要,而最重要的是不能在圈内得罪人。”如果获奖不全看作品高度,还要与人脉挂钩,甚至与是否运作到位相连,确实让人悲哀。如果这种现象大行其道,盛产送书画的“山东文化干部”,何奇之有?这名山东文化干部炮制了一个国际丑闻,蒙羞的是全体中国作家,却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尖锐之问,何以重塑奖项的纯洁与尊严?看来,为洗刷花钱买奖的耻辱,除了曝光这名文化干部之外,更应该清理花钱买奖、获奖靠运作的生存土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