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空心化与年味

(2012-01-19 09:04:55)
标签:

杂谈

乡村空心化与年味
王石川
  01 18 深圳商报

  春节文化是农耕文化的一部分,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春节文化最丰富的地方必是乡村,如鲁迅所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过年,曾是我们童年最美好的记忆。然而,如今过年只是一种仪式。回家过年,只是为了慰藉饥渴的乡愁——诗人说,“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可以说,乡愁是每个游子内心最博大最沉潜的荒原,但如今,家园在逝去,乡愁在退化,连中国人最盛大的年文化也在流失。

  年味为何变得越来越淡?变淡的年味还能浓烈吗?何以重拾以往的春节胜景盛情?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日前,看到百家讲坛蒙曼的一则微博,不免阒然心惊,微博是这样写的,“年前这个时候,听得最多的主题,就是回家过年吧。父母早已来京就养,因此,除了北京,我也再无家可归。可是,就算父母还在老家,我就能回乡吗?爬过的树砍了,住过的房子拆了,念过书的学校搬迁了,生活过的痕迹统统归零。我又怎敢回乡,假如我还想在心中留住一点点家乡的影子!一代人无处落脚的乡愁啊。”心惊之后便是强烈的共鸣,是长久的伤感。

  我们的年味之所以淡,还是因为乡村在减少,乡村空心化,以及乡村文化的凋零。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民委员会。这说明,在中国这个曾因农业文明而兴盛的广袤大地上,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正在消失。当乡村不复存在,乡村文化其焉附?即便乡村没有消失,人口也在涌向城市,此前新华社报道,山东潍坊青州市庙子镇杨集安村,原本140多人的村子,如今就剩下10个老人,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68岁。没有了人,谁来传承乡村文化,谁来发扬乡村文化?截至去年年末,我国大陆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当农民成为市民,或者当农民工候鸟化生存,乡村文化的衰败便是一种必然。

  我的一位安徽老乡——全椒老艺人李宗强接受媒体采访时感叹,“我死了,身后就再无人会战舞。”何谓战舞?据说,宋代猛将焦赞在抗击外族侵略时,曾驻兵全椒县二郎山附近。焦赞率部在前线拼杀之时,全椒人民也自制盾牌抵挡,后人则据此编排一套战舞,因盾牌造型像云朵,主要表演者为8人,又名“八朵云”。李宗强是当地熟悉这套战舞的唯一传承人,战舞后继无人,他不可能不感到哀伤和绝望。农村此类风俗曾经甚多,当构成这些风俗的仪式残缺不全,类似于过年的仪式感和敬畏感也就支离破碎。

  也许有人会说,乡村文化凋零了,但可以转移到城市,比如由新市民发扬光大,这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从农村走到城市的人,数量确实不少,但多是原子化生存,他们与他人与城市有一定的疏离感。在城市,一个小区的人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平时交流不多,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即便交流,也不会上升到民俗文化层面上的交流,再说各地风俗不一致,如何找到最大的公约数?

  还应该看到的是,商业消费主义也在瓦解年文化,一些洋节大行其道,让传统节日黯然失色。而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人们为生存疲于奔命,也失去了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把过春节当作一种形式。

  春节文化越来越淡,其实没什么大不了。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称,我们正处在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过年”的必要性亦越来越少,传统的生活“年”一部分要转变成为文化“年”。“改变的是传统的过年方式与形态,不变的是植根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春节情结’。”

  是的,只要依然保留一份春节情结,过年的方式与形态变化了并不可怕,也不值得伤悲。如果非要重现往日的春节仪式,那么就从拯救乡村文化开始,就从改变乡村凋零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