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百岁
一碗长寿面的温情与敬意
王石川
http://szsb.sznews.com/res/1/1162/2011-07/18/C03/res01_attpic_brief.jpg
▲7月17日是作家杨绛百年寿辰。图为杨绛画像。(CFP供图)
王石川
她是文学大家、翻译巨匠,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风华年代,也亲历了特殊岁月里的起起伏伏;她是钱锺书的夫人、钱瑗的母亲,也是千千万万读者尊敬和爱戴的偶像。7月17日,她迎来自己的百岁寿辰。她就是杨绛。
杨绛,这个在钱锺书眼里“最美的妻、最才的女”,已到期颐之年,依然是“这凡俗人间的一丝光亮”。从译著《堂吉诃德》的浪漫与荒诞,从著作《洗澡》中的“脱裤子、割尾巴”,从《干校六记》的隐忍与苦难,从《我们仨》的悲怆与明亮,从《走到人生边上》的通透与达观……我们认识了杨先生。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大抵年事已高,近年来杨绛先生的文章少了,但是她在书写一种名叫道德文章的人生。
比如,她生活极其俭约。俭约到什么程度?杨绛说,她只渴望“有个安稳的地方”。而报道称,她的住所素粉墙、水泥地,天花板上还有几个手印,那是前几年90多岁的杨绛登着梯子换灯泡留下的。一张纸,连背面还要再用一次——一个细节是,由于听力不行,人们拜访她,需要带着纸和笔,把要说的话写给杨先生看,而且不能用干净的白纸,杨先生觉得太浪费了,要求朋友们在用过的纸背面给她传话。
一方面是俭约,另一方面是慷慨。据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透露,钱锺书和杨绛的稿费已经攒了近千万元,杨绛从来不领取,“我们每次去看杨先生实际上只带一张稿费通知单,给杨先生报一个账,告诉她你又有多少多少稿费了,但这些稿费我们已经全部给您转到清华大学‘好读书’基金会里去了。”为何要捐给“好读书”基金会?日前杨绛接受采访时道出了心声:
“‘好读会’奖学金宗旨是扶贫。因为我们看到富裕人家的子弟升学很方便,可是贫困人家子女尽管好读书,也有能力读好书,想上高中、读大学还是很困难。‘好读会’奖学金就是要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据悉,已经有数百名学子受惠。一方面自奉甚薄,另一方面慷慨解囊,这样的义举不容易,这样的老人值得尊敬。
再比如,一方面名满天下,另一方面人淡如菊。杨绛先生成名早于钱锺书,但她不自矜;多年来,知名度越发攀升,但她偏偏不把自己当回事。据翻译家高莽说,有人赞杨绛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锺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今天,无论文学界还是学术界,浮躁已经成为了一种突兀的符号,很多人为了成名挖空心思,为了逐利放弃良知。当自吹自擂成为时尚,当研讨会成为拍马会,成为自我表扬会,杨绛却说“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所以开不开研讨会,其实应该叫做检讨会”。今天,还有多少人像杨绛一样淡泊名利?或许有,但不多!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这是杨绛翻译英国诗人兰德诗作《生与死》中的几句话,也许这正是她的夫子自道。于此,我们不必过多打扰她,只远远旁观,就像无数网友自发倡议的那样,吃一碗长寿面来表达对她的温情和敬意、祝福与谢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