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禁而不绝:一场典型舞弊与非典型整治的狂欢

(2009-06-12 09:52:52)
标签:

杂谈

禁而不绝:一场典型舞弊与非典型整治的狂欢
王石川



吉林松原,一个古老的东北小城,却因为高考,以一种非常规的状态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因为此前有几家媒体披露了松原高考舞弊的情况,今年高考,松原非常重视,成立了由教育、公安、电信等18个部门组成的高考委员会,主任是主管副市长,严抓高考舞弊。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实地采访发现,严查之下,高考舞弊仍禁而未绝。每场考试过后,都能听到有学生或喜悦或懊丧地谈论,刚才抄了多少或哪个没有抄上。一位父亲概括:“现在这学生,啥招都使,只要能考上就光荣。”(6月10日《中国青年报》)
http://news.163.com/09/0610/05/5BE3LARK000120GR.html



没有最雷,只有更雷。电白集体作弊、砀山群体替考都曾让我们见识了高考舞弊之嚣张,但如果我们耐心读完中青报的这篇深度调查,我们便会哑然失笑,被雷至无语。这哪里是舞弊?弊者,尚存畏葸之心,起码偷偷摸摸,有所忌惮,但在这里,舞弊成了产业化,而且已经去羞耻化,原本惊心动魄的舞弊变得明目张胆起来,真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且让笔者复述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精彩”片段。某教师“像办辅导班一样”组织销售作弊器材,明目张胆到什么程度?直接打电话向考生家长推销,以至获利数十万元。6月3日考生分完考场,该老师就组织“顾客”测试效果,模拟实验他们能否正常接收信号。更搞笑的是,松原舞弊名声在外,因该地易于舞弊,竟引得大批考生到此考试,理由很简单——在其他地方能考500分,在这儿能考600分。监考老师直接参与舞弊,某考生就亲眼看见一位监考老师给一个考生递纸条,假装掉在地上,“那个考生捡起来就抄”。高考前几天,某有门路的考生家长就从县教育局拿到一张单子,上面列着儿子所在的考场28名考生的姓名、学校、模拟考试成绩单等信息。有正义感的监考老师在监考时不敢管,否则考后就会挨打……


高考舞弊,于情不容,于理不容,于法也不容。就在今年高考前,教育部表示,教师参与群体性高考舞弊案将开除,并专门出台五条禁令。而松原更因曾有的舞弊事件臭名昭著,声明狼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高考前,松原的确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高考委员会,严抓高考舞弊,也的确取得一定战果。但颇值咀嚼的是,重视虽重视,收效却甚微,依然舞弊严重,高考那几天,简直满城皆谈作弊事。这就不能不让人反思和追问。


固然,松原舞弊的背后是羽翼丰满的利益联盟,是已经固化的利益链条,整治是运动化,难以一蹴而就。而且,当地一些人不以作弊为耻,他们的心态很微妙——我不作弊,别人作弊了,我就吃亏,因此我也作弊,这种自我保护心理有一定普遍性。但所有这些,与其他地方的作弊并没有什么明显不同,差别只在于程度大小而已。换言之,这是一场典型的舞弊事件。但是,别的地方舞弊事件一经揭发,一经整治,便会收敛,而这里为何变本加厉,肆无忌惮?笔者认为,这正与非典型的整治有关,这与当地一些官员的思维有关。


不妨从报道中的一些细节证验之。记者向吉林省教育厅、省招生办和松原市公安局报告卖作弊设备的人,希望配合警方将犯罪嫌疑人抓获。但当记者中午在市公安局上网,与那名男子商谈打款一事,他已不认账,只说记者认错了人。当着3位民警的面,记者拨打对方留下的电话,而他竟早有准备,清晰地喊出了记者的姓名和“中国青年报”,说:“你找我什么事?”一名刚刚还在兜售作弊工具的贩子,怎会突然知道了记者的姓名和单位?


而当地一些官员的表态更是让人黯然和惊悚。比如,松原市招生办主任张大军认为,发现舞弊人员只是个别行为,而且“舞弊者查出来的越多,说明我工作做得越实”。原来坏事就是这样变成好事的,连招生办主任都拥有如此“政绩”观,我们又能指望他们严抓舞弊者吗?松原市委宣传部新闻科郑双同样具有类似思维,他对记者称,此前媒体报道的松原高考黑幕,有些事情是真实的。但是这种情况并非松原独有,全国各地不同程度都存在,这次松原曝出来只是因为有人提供了一些比较确凿的证据。也许这正是“和尚摸得我为何摸不得”的思维吧,有这样的思维,又怎能指望他们会真正狠心整治舞弊行为?


高考舞弊贻害无穷,不仅践踏公平,还败坏世道人心,污染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而且会劣币驱逐良币,使那些无门路的贫寒子弟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而这是最让笔者担忧的。因为你成绩好,你就要让成绩差的抄,不然没有好果子吃;而能够花钱买答案、买场的都是有钱的,正如一名农村女考生向一名男生抱怨:我真的不甘心,咱农村的,买场咱也买不了。也有人称,“他妈的,都得有钱的,没钱谁买?”


舞弊让人绝望,禁而不绝更让人绝望。在这一场场典型的舞弊中,有人在狂欢,因为他们获利了,得到好处了,可以上好学校了,各取所需;在这场非典型整治中,也有人在狂欢,因为他们行动了,因为“舞弊者查出来的越多,说明我工作做得越实”。在狂欢者之外,我惟独听见有人在哭泣,那些不愿意被抄的人在哭泣,那些没能力抄袭的人在哭泣,那些因别人抄袭践踏了他们权益的人在哭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