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发商“雇人抢购”的底气从何而来?

(2009-04-08 08:30:27)
标签:

杂谈

开发商“雇人抢购”的底气从何而来?

王石川

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八里庄的一个居委会里,张大妈近日又开始忙起来了,同往年一样,她又接受了东四环几个待销楼盘的邀约,组织一批老年人到几个售楼中心“签约”,一天管吃喝还净挣50元。据介绍,她们有时还要到国贸春季房展会上演“订房”,前台签单,后台拿钱走人。(4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http://news.sina.com.cn/c/2009-04-06/075617554727.shtml


生活就是一个舞台,在房市惨淡之际,一些开发商的表演本能便应时而出,“雇人抢购”便是表演的一种。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制造虚假繁荣,给购房者一种假象——这些开发商往往深谙国人从众的消费心理,他们深知,在蛊惑之下,那些原本持币观望的准购房者,便心旌飘摇,跃跃欲试,开始义无返顾地加入购房大军之中。遗憾的是,这种招数明显老套,无甚新意,若干年前就大面积存在,而今开发商故伎重施,显然是拿消费者当傻瓜。简言之,“雇人抢购”看似聪明,实则愚鲁,明明是裸奔,仍然掩耳盗铃,这正是所谓的行为艺术。


面对这种被揭曝的行为艺术,我们在冷笑之余,更应该探询其背后所折射的社会心理和开发商的思维定势,乃至于折射出了整个房价博弈场景。


对房托我们大都不陌生,笔者曾看到有房托自述,房托的工作一般有三项,一是在各大论坛上天天发贴子忽悠大家买房,骂那些唱跌房价的人,这是房托的日常工作;二是现场当房托,比如组织“万人看房团”,营造轰轰烈烈的场面;三是召集人扮成温州商人或山西煤老板,制造楼市回暖、刚需严重的假象。以之参照,媒体披露的“雇人抢购”,只是房托的工作内容之一。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某些开发商已经把经营房托当作了一种产业,是一项有预谋的系统工程。他们不仅仅把托当作了行为艺术,而是煞费苦心,把托当作了一项充满技术含量的技术。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准购房者在种种虚幻而华丽的假象面前,中套了,上当了。


与开发商的“苦心经营”相对应的是,我们的职能部门在应对方面明显乏力,甚至不以为意。雇佣房托,哄抬房价,制造假象,设置消费陷阱,进行诱导式消费,这些行为明显是一种欺诈,最终损失的是消费者。然而,我们鲜见职能部门主动站出来,去查处这些开发商的不当行为。应该承认,在成熟而充分的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的合法活动不应受到权力的干预,但有违法治和破坏市场正常运行的行为就应该受到干预;还应该承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商的一些商业机密不宜公开,但开发商制造虚假繁荣,诱惑消费者购房则不属此列,正因为信息不对称,购房者无从判断开发商究竟还有多少套房子,从而容易被误导,以至于盲目上当,在这个关口,职能部门就应该及时介入,让开发商提供充沛而准确的数据,购房者借以能够理性判断。


“雇人抢购”的底气从何而来?正因为一些职能部门不作为,或者假装看不见,甚至与开发商眉来眼去。如果职能部门不作为,任凭开发商这样哄骗和欺诈下去,受伤的必然是广大购房者,而房价的理性回归便不可能实现。曾有人乐观预计,值此金融危机,是整饬房地产市场的一次最好契机,有的沉沦,有的涅槃,该死的死,该生的生,从而让房地产健康良性发展。如今看来,这是一相情愿的预期,从近期一些地方开发商的兴致来看,他们仍然在困兽都,而职能部门的缄默和有意无意的身体语言,更是强化了他们拒不降价的底气。更可怕的是,这种合力是多方面的,犹记得去年,深圳房价反常暴涨,后有内幕揭出“买房者30%是开发商的炒作家”,业内人士称,“你以为深圳真有那么多富翁啊,动不动就是百万元的房子销售一空,笑话,这是策划的力量,是媒体、开发商一起将深圳的房价抬起来的。”此说是否属实尚待继续证验,但毫无疑问,开发商的炒作手段是多方面的,绝不止于“雇人抢购”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暧昧场景中,单靠消费者自身是无法拨云见日、逼近真相的。为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这就需要职能部门做好两方面的功课,一是向消费者提供准确翔实的信息,一是净化市场,打击非法炒作行为。而最终要使房价理性回归,创设健康的房地产市场,则需要消费者的理性消费、开发商的法律敬畏感和职能部门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