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8网络成语:另类表达背后的正面讽喻

(2009-01-10 00:24:22)
标签:

杂谈

2008网络成语:另类表达背后的正面讽喻

--------------------------------------------------------------------------------

2008/12/29 10:10:00  来源:长沙晚报
  有人说,2008年是中国互联网波澜壮阔的一年,也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的新篇章。在一个又一个网络热点事件中,2008年的网络也制造了许许多多的网络热词。前不久,“互动百科”网站就组织了近万名网友参与破解网络热词,收集近百条网络热词。回顾2008年,诸多重大公共事件,由于互联网的介入,催生出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这背后,既包含着网民智慧的火花,也是社会的另类表达。(12月28日《现代快报》)

 

  在摇曳多姿的网络热词之中,不能不提网络成语,诚如报道所称,2008年经历的这么多事情,经过网友的发挥,生成一系列“新成语”。这些成语分别是:正龙拍虎、秋雨含泪、兆山羡鬼、林貌杨音、聚打酱油、欧阳挖坑、谁死鹿手……

 

  仔细打量这些网络成语,每个字都是直白浅显,不动声色,但实际上言简意赅,旨远辞高,其蕴藉的讽刺意味让人拍案叫绝,而后苍凉苦笑。为何这些网络成语,能够极大地激起网友共鸣,乃至走出网络成为飘摇世间的一大语言景象?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它们都脱胎于活生生的现实,而且是影响甚广的公共事件;二是它们极大地运用讽喻功能,让观者和传播者在运用过程中,产生了快感,可以之一浇胸中块垒,在另类表达中完成对丑陋现象的鞭笞和嘲讽。

 

  鲁迅说过,“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实际上,这些网络成语之所以一出世就应者云集,影从者众,正在于它们一方面来源于实事,另一方面又表达出了实情。而自古以来,讽刺就是国人驾轻就熟的一项语言传统,借远喻近,借古喻今,或揶揄,或嘲弄,或揭曝,或贬斥,其终极趋向就是在讽刺中完成批评或批判。

 

  比如,有些官员行迹不轨,把黑手伸向未成年人,所谓“他不是一个随便的人,可他随便起来就不是人”,消息出来后他们并未受到应有惩戒,“谎言都绕了半个地球了,真相还没穿好衣服”,网友便以“林卡脖”示之。

 

  当然,有的网络成语在讽刺之余,也发出了深重的权利吁告。比如,谁死鹿手。其释义是,三鹿奶粉事件,造成不少婴幼儿身体出现问题,民众对食品安全事件再度紧张。传统成语的“鹿死谁手”被网友改成“谁死鹿手”以表达对食品安全的无奈以及焦虑,隐约表达的还有个体在无良商业面前的一种脆弱感。

 

  总之,无论是怨刺、批判,还是规谏、权利诉求,这些网络成语都是对现实的介入,都是对污浊现象的干预,也都寄托了网友的憎恶和朴素期待。时间正在前行,丑闻也终将过去,这些成语给世人造成的冲击在短期内也许不会消隐,它们的潜在提醒是,谁违背了世道人心和公平正义,谁就有可能在成语中存活,从而“遗臭万年”。

 

  王石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