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8网络热词的现实主义与权利想象

(2008-12-12 08:45:01)
标签:

杂谈

2008网络热词的现实主义与权利想象
王石川

年末之际,又到一年“盘点”时,2008年最火爆的网络热词是哪些?“打酱油”、“很黄很暴力”、“宅女/男”、“做人不要太CNN”、“做俯卧撑”、“叉腰肌”……另外,“猪坚强”、“范跑跑”、“郭跳跳”等都是2008年“井喷”出来的一批网络流行语。与过去“偶”、“稀饭”、“94”等网友自娱自乐独创的网络热词不同,2008年的十大网络热词均是“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12月11日新华网)
http://news.163.com/08/1211/08/4SSBJVPE00011SM9.html

遗忘是记忆的最大敌人,年终盘点正是抵抗遗忘的一种形式。盘点,是一种敬意,也是一种提醒。诚然,再次梳理、回味今年最“火”的网络热词,也许是一个回顾一年中国互联网生活的特别视角,也许本身就代表了某种集体记忆。通过一个个错落有致而表情丰富的网络热词,我们唏嘘不已,柔软的心壁止不住痉挛,仿佛置身现场,可以说,每一个热词都寄寓了我们无限的爱与哀愁。

网络热词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件当事人的话,比如“打酱油”、“很黄很暴力”、“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我是交通部派来的”,一种是网友的发挥创造,比如“山寨”、“猪坚强”、“范跑跑”,无论是否网友原创,这些语言之所以成为流行,皆有赖于网友的认可与传播。在传播中,网友发挥聪明智慧,或戏谑,或嘲讽,或张冠李戴,或借题发挥,或添油加醋,或过度阐释,或曲径通幽,都是一种表达,在表达中完成了自己的好恶与爱憎。

曾有学者称,在五花八门的网络语词中,时政类语词的喷吐量最大,语言本身已成为体现世情民心的一个维度和观测点。事实上,网络热词也是体现世情民心的一个维度和观测点,通过忖度2008网络热词,我们同样可以窥视到网友乃至民众的所思所想。

进一步说,2008网络热词其实是社会热词——每个网络热词均是“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这种连接一方面昭示了网络热词滥觞于现实,具有丰富的现实主义风格。没有现实的纷繁芜杂,就没有网络热词的风生水起,没有一起起社会热点事件,就很难惊动网友,网友也就无意于传播网络热词。另一方面则说明,网友不单纯是当年那些只会聊天、玩游戏的少年,他们关注现实,介入现实,不吝于表达,而且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情怀。

同时,从侧面也说明,这些社会热点事件,不是孤立的,不是凭空而成的,他们具有共性,让每个人都为之唏嘘或慨叹,对世道人心造成了强大的冲撞与影响,因此让网友产生共鸣。诚然,没有谁是一片孤岛,那些不幸的人,那些忍无可忍的表情,乃至那些骄横的权力,那些张牙舞爪的身体语言,无不让我们刻骨铭心,在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现实面前,网友怎能装作视而不见,又怎能心平气和?

学者认为,以前公众的表达渠道很少,知情渠道也未必通畅,因此网络的巨大传播能力使之成为了公民表达看法、参与社会进程最为便捷和普遍的方式。正以为如此,每一个网友才不放弃表达,而是义无返顾地参与与干预。比如,贵州瓮安事件新闻发布会上,有官员抛出“做俯卧撑”后,原本成为网友口头禅的“打酱油”失宠了,“酱油族”迅速改口,“以后不打酱油了,改做俯卧撑”。更耐人寻味的是,以后凡是表达对权力不信任或对官方说法存疑,,网友皆用“俯卧撑”、“做了三个俯卧撑”来戏谑之,这种戏谑何尝不是一种表达?值得注意的是,网友聚焦的社会热点,多是关系到公共利益,因此网友乐此不疲地运用这些网络热词,一定程度而言,既是公民表达权的运用,也是公民监督权的具化。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网友热情运用网络热词,所体现的无论是表达权还是监督权,都尚处于浅显的层次,对现实的干预未能尽如人意,换言之,这些权利只是处于网络想象的层面,比如,看到不平的事,听到权力的恶,通常只能“打酱油”,或者做“俯卧撑”,如此而已,也只能如此而已。大不了多做几个“俯卧撑”,或者悲情地自称“是个屁”,即便很窝火,很不屑于权力的恶,也只能说“又是交通部派来的”。除了权利想象之外,又能如何?

有人追问,目前正以迅雷之势蔓延的2008年网络热词,究竟能沸腾多久呢?哲人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事实上,天有道,则庶人必议,所谓不平则鸣。可以断言,只要社会热点事件不断,只要现实主义不被边缘,最关键的是,只要公民的权利意识依然蓬勃,网络热词就会沸腾,即便这些词语消失了,还会有更富意味的热词出现。当然,笔者期待,有一天权力不再矫伪,人性的恶不再猖狂,因为总不能一直让网友做“俯卧撑”吧,如此,岂非太不人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