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退赵副校长:道德强权下的打击报复
王石川
据读者报料,青岛很多网站上竟流传着"四川出了个范跑跑,青岛出了个赵光光"。6月2日,青岛中豪外国语学校内办公楼墙上贴着的一则决定书,"作为学校的副校长,职务高,收入也比普通员工高很多,可是在关键的时刻却做出了很坏的示范作用",并另外说了一些赵某近期表现很差等内容,"学校校委会经过综合考虑,一致决定,正式辞退赵副校长",决定书明确声明,赵坤明是中豪学校建校以来被辞退的第一位员工。落款处赫然盖着学校的公章。(6月12日《法制日报》)
不得不承认,在我们这个慈善文化相对孱弱的国度里,任何关于慈善的命题稍微风吹草动,就能撩拨起世人的神经,每一起风波总能引来无数道德口水。哪怕是芥末小事,一旦扯到道德,论者便陡然义愤起来,脸上仿佛泛起莫名的亢奋。因此,我对"赵光光"这个近似羞辱性的绰号颇不以为然,就像范跑跑、郭吼吼、郭跳跳、郭牌坊这样的称谓一样让人如鲠在喉。就事论事,何必抢先占据道德高地,然后将之标签化、污名化。
很不幸,青岛中豪外国语学校赵坤明成了捐款事件中的最新炮灰,网民心安理得地冠以"赵光光"的称号。我想请网民撇开激愤和偏见,我也想请振振有辞的青岛中豪外国语学校校长马君心平气和,放弃道德优越感,且慢指斥。请问,所谓的"作为学校的副校长,职务高,收入也比普通员工高很多,可是在关键的时刻却做出了很坏的示范作用",难道职务高、收入高就得捐款多?这是谁家的铁律?若如此,岂非捐款也搞等级化?被人称颂的一贫如洗的义丐是否不应该捐款呢?马校长进而对赵坤明的人品产生了怀疑,这更让人错愕,这是哪给哪啊?是不是捐款越多人品越好?不捐款就没有人品?如果捐款成了比拼人格的道德竞赛,慈善大王一定是世界人品最佳的人了。
众所周知,捐款自愿,这是每一个文明国度都必须尊重的底线,因为慈善的大敌是索捐,道德勒索而来的善款,恰恰背离了慈善的精义。遗憾的是,在道德强权此起彼伏的现实语境里,索捐层出不穷,捐款摊派也时有耳闻,更可恶的是,有些地方的权力机关甚至下发红头文件强行组织捐款,规定了必须捐款多少,否则将受到惩罚。正是基于这样不堪的现状,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强调,为加强和规范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和使用,救灾募捐要坚持自愿的原则,不得摊派或变相摊派。消息一出,备受舆论好评,这不仅体现了权力的审慎,也是对慈善精义的呵护和还原。
而且,我们应意识到,有些人不愿意捐款不代表没有爱心,不走官方渠道捐款有时是缘于善款不得善用的恐惧。日前,房产巨头潘石屹表示,"最近三年来,我基本上和马云一样,每次别人让我捐款时,我总是很有礼貌地说:'没有带钱包!'因为,根据我们的经验这些捐款根本不知道用到什么地方去了。"不管潘石屹是矫情还是真有切肤之痛,这番话的旨向都能找到无数现实注脚。既然善款不能善用,一怒之下,愤而不捐,或采取一对一的捐款渠道,这是人之常情。
不容回避的是,赵坤明并非如马校长指斥得那样一毛不拔,如赵坤明所称,其早在青岛和淄博共捐了1200元款。由是观之,事情的真相在于,赵坤明太"不识时务"了,他不愿意跟着马校长的
节拍,和他一起跳贴面热舞,并且得装出很热烈很有快感的样子
。赵坤明也太清楚个中的利害关系了,诚如其所言,学校让捐款并非是为了灾区的善意举动,是校长要拿全体员工的钱来宣传学校,"我认为没有意义,也不愿参与其中,我愿意以个人名义捐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起捐款风波中,搀杂了太多的个人恩怨,甚至包括道德之外的法律命题,比如,赵坤明屡屡辞职为何难以如愿?比如,该学校和赵坤明签定的劳动合同为何瑕疵多多?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一位全程采访此事的山东电视台记者透露,他看过了那份所谓的劳动合同,只有两个人的签名,没有公章。这就看出,此次捐款门,是高扬道德勒索下的打击报复,是又一例陷人于不义的道德绑架。
一件寻常的风波非要涂抹上道德的油彩,然后挥舞着道德大棒,置其于千夫所指的境地;明明是法律范畴内的命题却非要把法律撇开,径直拿道德说事,首先要在道德上击垮当事人,在名声上搞臭当事人,陷其于不义的境地,妄图使其人格破产,这是最大的伪道德,这是可怕的道德绑架,甚至可以说是道德杀手,我们不能不警惕。
http://news.sohu.com/20080612/n257439259.shtml
加载中,请稍候......